--《周紀二·周顯王元年》【譯文】
商君問趙良:"你看我治理的秦國,比起那當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來如何,誰更賢明一些?"趙良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我請求說實話而不被殺,可以嗎?"
商鞅崇尚苛法,經(jīng)常以暴制暴,弄得秦國上下怨聲載道。但所有人見了他都會說,您老人家的變法真好,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yè),秦國上下其樂融融。
于是,商鞅開始飄飄然,認為自己的功績勘比百里奚。
我們知道,商鞅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他變法也是為了實現(xiàn)天下大治,人人遵紀守法,全國井然有序,問題在于他太過于剛愎自用,不聽人意見。等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爆發(fā)了,商鞅落得一個分尸的下場。
其實,"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樣的話我們都快聽出老繭來了,但自古及今出問題的往往是那些剛愎自用者。不是說了嘛,現(xiàn)在的人是官越大、名氣越大,脾氣就跟著越大。脾氣大了,就沒有人敢提意見了。
所以,此種情況下,根本就不用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雖然,當年害怕別人講話的周厲王在最后一刻可能也對那些諤諤之士無比想念,但一切都太遲了。
忠言逆耳,自古皆然。管理者要知道,自己身邊的諤諤之士,恰恰是企業(yè)的良藥。
星期五
天時、地利,不及人和
天時、地利,不及人和,況于手足肱支,豈可相害!今社稷危恥,創(chuàng)巨痛深,唯應剖心嘗膽,泣血枕戈,其余小忿,或宜容貰。若外難未除,家禍仍構(gòu),料今訪古,未或不亡。
--《梁紀十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譯文】
天時、地利,不及人和,更何況我們是手足兄弟,怎能相互傷害!如今國家危難,創(chuàng)傷巨大,痛苦深淵,我們應當剖心嘗膽,泣血枕戈,其余的小恩怨,應該互相諒解。如果外難未除,卻在家里爭斗不已,觀今鑒古,沒有不滅亡的道理。
梁武帝在侯景的叛亂中被餓死,蕭梁政權實際落到了侯景的手里。
邵陵王蕭綸想救援河東王蕭譽,但兵糧不足,于是寫信給湘東王蕭繹。信中一開始便說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咱們自己的人必須聯(lián)合起來才能復國,否則就要滅亡了。他這封信寫得言辭懇切,但蕭繹根本就不聽他的,以致蕭繹的大將陳霸先攻入了建康,受禪稱帝,國號陳。自己兄弟的蕭墻之爭最終便宜了別人,蕭綸可謂一語成讖。
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中國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只有團結(jié)和睦才能有所作為,只有社會和諧才能社會發(fā)展。
家和萬事興,和氣方能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