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老朋友,苦,可能由身體上的不適所引起,可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由心的錯亂和糾葛所引起。我們的心會創(chuàng)造苦,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會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這是世上其他事物無法做到的。因為事件通常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引起我們的反應,所以我們必須培養(yǎng)內(nèi)心的專注力。
我們可以利用禪修來練習。禪修有兩種方式:止(samatha)和觀(vipassana)。假如我們達到某種定境,那就表示我們的專注力有了進步。但是除非我們把它用在觀照上面,否則這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當心靜下來后,會有些喜悅,但是我們應該觀察這時的喜悅是如此的浮動和無常,而這樣的觀察過程會讓我們的心更平靜。只有觀照才是不會退轉的,不過內(nèi)心中的定境愈深,遠離紛亂的能力就會愈強。剛開始時,隨便的噪音、不適或者是想法都會破壞我們的定境,特別是當我們的心在白天沒有平靜下來的時候。
我們應隨時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無常(anicca),不光只是在禪坐的時候。不斷變遷的事實能讓我們觀察到真理。念住是佛教禪坐的核心,而觀則是它的目標。我們只花生命中的部分時間在打坐上面,可是我們可以用生命所有的時間來觀察自己的心。這就是世事的舞臺。心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我們越是觀察自己的心靈,并且了解它的造作,就越想要照顧它、尊重它。我們最大的錯誤是對于心靈習焉而不察。心靈具有創(chuàng)造善惡的能力。不論外在的環(huán)境如何,只有當我們保持平靜與快樂,才能去掌握它。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做主,而我們的想法就是我們的主人。
不論仇敵如何互相傷害,
或者冤家如何彼此憎恨,
邪惡的心,
總是傷害更大。
無論是父親和母親,
或是任何親戚,
都不如良善的心
那樣利益他人。
——《法句經(jīng)》四二、四三
在佛陀的眼里,沒有什么比得上調伏柔順的心。只有在禪定中才可能調伏自己的心,那是很特殊的訓練。就好像打網(wǎng)球一樣,我們要不斷地跟教練練習,直到我們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和擅長的地方,才能真正地去和別人比賽。而調伏心的比賽場地就在日常生活——我們所遇到的每個狀況里。
我們最大的支柱就是念住,也就是時時活在當下。假如心是專注的話,它就不會杜撰任何故事,例如這世界是不公平的、某人對你是不公平的、或是自己的欲望或悲傷。這些故事可能千變?nèi)f化,可是當心念專住時,這些妄想都會停止。念住也就是指完全溶入這個時刻,注塵不染。我們完全活在當下——不論行住坐臥,感覺喜悅或痛苦——我們都維持著不起分別的覺照,“只是知道”。
清晰的理解力意味著觀照: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詞和行為的目的,而且知道那是善巧方便或是實際達到所追求的結果。我們必須跟自己保持一些距離,才能冷靜地去觀照,因為假如我們完全認同某件事的話,幾乎不可能客觀地評定。念住和清晰的理解力是并肩而行的,能讓我們和“我”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