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居城東,附近有僻巷曰留芳。意必鄉(xiāng)先輩有德行者所曾居,從而詢之不可得,獨巷名長留人齒頰間耳。
家在巷之稍東,前有溪,沿溪雜植槐榆楊柳之屬。下設石欄,每夏日晚晴,憑欄俯溪,游魚可數。涼風颯爽,蜩蟬齊鳴,景至佳也。一入門則為廣庭,南北四丈余,東西七丈余,舊通為一。數年前始插竹為籬界,為二區(qū)。當門出入之一庭,遂狹如一室。其上因籬架棚,棚上藤蔓附之。葉茂時如張蓋,雨小不漏點滴,夏日經行無炙膚之苦,藤當花時野蜂游蝶飛繞滯架。籬下雜置盆栽,秋菊春蘭,極清幽之趣。
一入室,即一書室,左右圖書滿架,架前列客座,兼為酬應賓客之處。近窗東,偏設一書案,家君暇時每吟哦諷誦于此。一室后,一軒西通內室,內室凡四楹。東二楹,西一楹,俱為臥室。中一楹,為會食處,亦設客座,兼為酬應女賓之地。
前即廣庭,雜植梅桂方竹荊樹石榴等,庭南薶三巨石,甕養(yǎng)小魚金魚蝦蛤。夏則兼植紅白芙蕖,庭階戶牖各有異趣。小鳥三兩,時來巢枝間。三五月明,一家閑聚庭中,極盡天倫之樂事。
一內室后通后室,數楹庖湢之所在焉。后室之后,有一大園中橫一巨阜。阜前為圃,蓺蔬菜無數,四時不絕供肴饌之余,兼以贈人。阜后有竹數十竿,竹外墻陰有一池,溝通后溪養(yǎng)鵝鴨二三其間。以池無欄,祖母禁余輩至此。然偶游其間,蕭瑟萬狀,恍有深山巨谷幽邃無涯之觀。阜首有一桃樹,婆娑偃仰,花甚大,不常實。去歲忽連枝累柯,稠密無數。熟時摘食,味勝常桃,以贈戚友家,無不嘆為珍品。阜高可二丈許,登之隱隱見城堞環(huán)東北,近眺后溪人家砧杵歌呼之聲,如出竹間。每春日,偕弟輩施放風箏其上,以為至樂。然此后園戲嬉,祖母不常許也。
今評:佚名
■
作者筆下的昔日庭院,雖不是豪宅,但卻清幽雅靜,人與自然和諧而居。在孩子的眼里,也充滿了童趣。在這樣的家里長大,是何種的福分啊。而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經享受不到這樣的空間和妙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