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美國的一次經理人員領導力培訓中,我第一次聽到培訓所用的案例是以討論是否在中國投資建廠為主題的,內心頗感驚奇也深受觸動。
我是新中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77級)大學生,大學及碩士畢業(yè)后到美國繼續(xù)深造,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加入英特爾并工作至今。從 RCG[1](應屆畢業(yè)生)成長為英特爾為數不多的女性首席工程師,我在自己喜歡的這個崗位上已工作了 17年,美國的工作與生活都按部就班,恬淡舒適。
與此同時,我也時時能感受到中國的巨大變化。這種飛速甚至看似有些“瘋狂冶的變化,讓我在倍感自豪之余也心生艷羨。在美國學習工作的早期,沒有人真正了解 China是什么樣子,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家每天都在發(fā)生些什么。慢慢的,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超市里的“Made in China冶從無到有直至隨處可見,美國乃至世界開始真正用心關注中國。
隨后,英特爾封裝工廠開始進駐中國,與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無限未來的國度一起成長。這個歷久彌新的國家,讓英特爾以及世界不斷刮目相看,我也從中感到了中國影響力的迅速。 2007年,在美國的一次經理人員領導力培訓中,我第一次聽到培訓所用的案例是以討論是否在中國投資建廠為主題的,內心頗感驚奇也深受觸動。
后來,耳邊一次次響起“China冶,我總會感到由衷的欣慰。要知道,以前日本團隊被提及的次數要比中國團隊多得多。再后來,更多的人講中文、討論英特爾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甚至有了中文的新聞發(fā)布會和公司代表發(fā)言稿。越來越多地聽到中國聲音,自己心中也越來越多地為祖國驕傲……這些都像催化劑,加速了我回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