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對于心靈疾病的診斷沒有CT、B超、血常規(guī)等可靠方法,主要靠觀察和情緒測驗試卷,不同的醫(yī)生經驗不同,判斷自然也不一樣,同一患者在北京診斷為抑郁癥,在濟南是焦慮癥,回到青島就成了精神分裂這都很正常。我的職責是對癥下藥,心理治療推到隔壁的心理科,那里就有一位山寨版“弗洛伊德”。心理障礙的表現五花八門,“原始之夢”可以解釋所有的異常嗎?
回答:丹麥學者Schulsinger自1962年以來對母親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癥的166名子女進行了前瞻性調查,發(fā)現這一組高危人群長大后是否患精神分裂癥與出生時的并發(fā)癥如窒息、子癇等有關,追蹤時患精神分裂癥者,67%在出生時都有某種合并癥,這一數據說明精神異常與出生傷跡的相關性遠大于遺傳。弗洛伊德曾指出:童年經歷對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尤其在“無我”狀態(tài)時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導致各種心理障礙的禍源。中國的心理科學理念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從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救助,強調宣泄心理刺激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來。我的這本回憶錄寫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這次實踐已接受了15年的時間檢驗。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不可能肯定“原始之夢”是胎兒期、出生傷跡,因為我那時還小到不能記事兒,但我們可以考慮保留這個假設??茖W研究該是允許各種假設存在的,我想即便在中國也該如此。當我們假設胎兒期、出生傷跡就是“原始之夢”的源頭,那么解釋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心理障礙就變得豁然開朗、一目了然了。許多的抑郁、焦慮、強迫甚至精神分裂患者,病因就是在胎兒期、出生的受傷時刻被置入了“強迫性暗示”,這為他們的心靈帶來折磨一生的有害潛意識。那些為反復洗手苦惱不已的潔癖患者,起因或許就是出生時刻護士一句關于衛(wèi)生的話;那些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被抑郁困囿的人,現在可以去尋找那句將自己變成“石頭”的魔咒;而對于那些反復“二進宮”的刑事罪犯們,當他被找到充滿父母暴力言語的“原始之夢”,也將理解自己為什么總是這樣控制不住破壞欲望,從而有機會脫離人生的“監(jiān)獄”。最后說回來,“原始之夢”是否就是胎兒期、出生傷跡的假設,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精神分析療法的效果。當我們在巨量工作中,找到那些曲折乖僻的“情結”,徹底釋放掉其中異常的內容和情緒,患者就會感受到很大的解脫,不管它是否與生命初期的傷跡有關,有效治療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
藍瑾:洛生你好!我們大致找到了發(fā)病和未發(fā)病之間的分水嶺,我的兒子已好了一段時間,我們很高興,覺得方法很好,他自己感覺有用,現在能積極主動配合我給他做宣泄回憶。他感覺憂郁明顯好轉,有些心結已經解開,心情比以前舒服很多,但是強迫思維還是很頑固,有時困擾他,下一步該怎么辦?我們能找到“原始之夢”嗎?它真的存在嗎?找到又會怎樣呢?可以徹底治好嗎?
回答:為他進行宣泄治療就是為心靈做“人工呼吸”,對于解除他的焦慮窒息是必需的。只要你能不斷地緩解他的強迫焦慮,那么最后深層次的根源必然會浮現出來。您應適時、多次地引導他往童年回憶,這不是多余的。不這樣做會有什么壞處呢?在精神分析學初創(chuàng)時,弗洛伊德就提出童年期體驗的重要。他將童年期的記憶稱為“隱蔽性記憶”,并認為通過徹底的分析可以召回一切被遺忘的經驗。他在演講稿中談到:“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將童年期的記憶空白填補起來,治療如果能夠成功,我們常??梢詥净啬切┰缫堰z忘的童年期經驗,這些童年期的記憶印象并沒有真正的被遺忘,他們只是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變得難以觸摸了?!比绻覀冎皇且龑贐、C、D、E等后期階段進行痛苦情緒宣泄,最后就會失效,他會因為不再有緩解焦慮的效果而拒絕治療,因此你必須穿插著往A段—— 童年期、生命初期回憶,這對于患者的意義就像是打了一針止痛的“杜冷丁”,有明顯緩解焦慮的作用。在我姐姐為我進行治療時,就非常重視往早期記憶的引導,比如讓我緊貼體覺和情緒,每次都提示我回溯出現這種體覺、情緒最早的印象,回到最早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回憶童年也正是為找到“原始之夢”打基礎。對于“檔案員”檢索記憶傷跡我有這樣的體會:體感與時間感伴隨,相互定位并且過程可逆。當我們回憶起某個事情,回到當時的時間,相應體感在回憶中浮現;反之亦然,當我們深入體會某種回憶中的體感時,比如疼痛,通過反復體會和仔細排查,也可以相應定位其發(fā)生的時間。所謂隱蔽的“童年空白”,正是通過體感的線索被排查出來,從被“遺忘”的角落,重新“召回”到意識之中。在治療中也要充分重視自由聯想和啟發(fā),我想您最終一定會挖掘出他的“焦慮情結”,找到“原始之夢”,最大限度地緩解他的焦慮。因為他已患病6年,積累了過量的恐懼,形成條件反射,成為固化的習慣。強迫癥狀的消失可能是個用進廢退的過程,距離徹底治愈或許還會很漫長,我建議在明顯好轉后也要長期為他做宣泄回憶的“心理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