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顆水晶球(魚肚白色)(9)

弗洛伊德的拼圖:心靈殺毒2.0 作者:于洛生


背景故事:她死在抑郁癥制藥公司的實驗室

2004年2月7日,人們發(fā)現(xiàn)了特蕾西·約翰遜的尸體。這位年僅19歲的女大學生,在一家制藥公司的實驗室上吊自殺了。約翰遜當時正在參加一種抗抑郁藥物的臨床試驗—— 她服用了試驗中的抗抑郁藥物,這家公司就是美國禮來制藥公司(生產(chǎn)百憂解)。在他們的初期臨床試驗中,除了約翰遜,另外4名受試者也出現(xiàn)了自殺傾向。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立即做出反應,向全美醫(yī)生發(fā)出警告:抗抑郁藥物可能增加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危險。

約翰遜的死讓醫(yī)生們意識到,治療兒童抑郁癥并不簡單,他們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問:難道治療比疾病本身還要復雜?自殺只是服用抗抑郁藥的潛在危險之一,多個實驗結(jié)果顯示,百憂解類藥物可能干擾兒童大腦的正常發(fā)育模式。雖然這項研究并未得到?jīng)Q定性證據(jù),但用抗抑郁藥治療兒童抑郁癥,很可能是飲鴆止渴。服藥后,孩子的癥狀在短期內(nèi)可能會得到緩解,但長大后會變得急躁、焦慮,并出現(xiàn)心理障礙。

服用百憂解、帕羅西汀、佐洛復等抗抑郁藥,會影響兒童大腦中一種化學物質(zhì)—— 5-羥色胺的濃度,上述藥物都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它們能抑制5-羥色胺在突觸間隙的再攝取過程,提高5-羥色胺的濃度。很多科學家贊成兒童服用百憂解等成年人的抗抑郁藥物,但也有科學家堅決反對:兒童時期是大腦成形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服用抗抑郁藥物,改變了大腦成形,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精神病學系的臨床神經(jīng)學教授阿米爾·拉茲就是其中一位反對的科學家。他說:“大腦在幼年時期呈指數(shù)成長,服用抗抑郁藥可能影響或者改變大腦的成形,特別是在應對某些特定因素的時候,比如壓力過大、情緒不穩(wěn),干擾兒童大腦中的5-羥色胺不是件好事?!?/p>

拉茲的觀點得到了另一位科學家的支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薩克勒發(fā)育心理學研究所的精神病學教授杰伊·A.金格里奇做了這樣的試驗:讓正常老鼠從小服用百憂解,在它們成年后,再測試它們的壓力反應。2004年,他發(fā)表了兩項試驗結(jié)果。“它們的確有心理問題,”金格里奇說,“因為它們大腦成形的方式被改變了,而改變的原因是服用了百憂解。”

雖然百憂解是否會影響人類的心理健康,還需要另外的實驗來證實,但動物試驗已經(jīng)起到了該起的作用:尋找可能的安全隱患。金格里奇的工作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兒童使用抗抑郁藥物的安全性問題。

愛德華·蒙克:《憂慮》

圖片介紹:

作品沿襲了《吶喊》的風格,天空依然滾動著血的波浪,色彩更為稠暗,大地仿佛陷入異樣的黃昏,也讓作品中的情緒更顯壓抑。背后奇形怪狀的面孔,仿佛喻示作者對人群不可名狀的恐懼和陌生感。主角以童年的形象顯現(xiàn),暗示作者對自我心理年齡的認知,或者表達兒童期的傷害,而與《吶喊》中的驚恐掙扎相比,他的黯然眼神更傳達出內(nèi)心的無助。

閃回之四:食人蛛、井底蛙和跑過百年的人

黑暗,濃得化不開。我失敗了,在3個月后阿米替林血藥濃度達到高峰、副作用也隨之登臨頂點的時候,我脆弱的心臟,已不能承受夜以繼日的狂跳。我決定放棄,我不想要虛假的興奮、不踏實的快樂,我想要完完全全的健康,回歸原來的真實的自我,恢復敏銳、高效、聰明的、思考能力,藥物的效果與我的需要如此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