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降雨預報,以世界先進水平而言,如果預報明天是否下雨,美國的預報錯誤率不到20%,但如果預報明天是否下暴雨,美國的預報錯誤率是78%。小概率事件更難以捕捉和測算,但往往造成深刻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恰恰是小概率事件!人們的質疑油然而生,可以理解。
火爐城市
曾有部分媒體從我《40度并非預報禁區(qū)》博文中轉載“近10年省會級城市35度以上高溫累計日數圖”,以此作為“火爐城市”或“最熱城市”的唯一評判依據進行報道,談論哪個是最熱城市,哪個需要摘掉(戴上)火爐帽子等等。
這些推論或許具有標題價值,但并無準確的氣候意義。
所謂火爐,始于傳說,盛于評說,并非來自于氣象統計學的結論。著名的幾個“火爐”城市,一方面,固然源于熱;另一方面,更源于這些城市本身非常著名。實際上,還有很多可能不是火爐勝似火爐的“非著名”城市。
所以,實際上是不是什么“火爐”或者什么“最熱城市”,并沒有誰設定了什么嚴謹的客觀標準。在火爐稱謂流傳的數十年間,也并沒有綜合性氣象要素的支撐。關于火爐的傳說,往往就把一個城市的氣候過于臉譜化了。
左右人們炎熱印象或體感的因素可能非常多,高溫日數、高溫的持續(xù)時長、極端最高氣溫、晝夜溫差、日照、濕度、風等等等等。而且有著60年各種要素的氣象觀測數據,卻單純以10年高溫日數判定哪個是火爐哪個最熱,非常片面、缺乏公允。
比如有的城市容易出現35度以上的高溫,卻很難超過38度;而有的城市35度以上高溫日數雖稍少,但38度以上的比例非常高;比如有的城市一個高溫日內只有5個小時超過35度,而有的城市一個高溫日內有10個小時超過35度;比如有的城市盡管下午超過35度,但早晚非常涼爽,而有的城市日最高氣溫超過35度,連最低氣溫也超過30度,整日毫無清涼時間;比如有的是干熱如烤而有的是濕熱如蒸,感受完全不同。35度以上的日數遠遠不能代表全部。
所以,在此澄清一下:請勿望圖生義、以訛傳訛。作為媒體,您可以關注或者談論,但千萬別說是我說的。當然,減少誤讀和誤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我更希望不去炒作城市的氣候綽號。對于任何一個城市而言,沒有完美無瑕的氣候,只有會趨利、能避害并把氣候應用和保護到最好的人。如何適應氣候,減緩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fā)生,也取決于人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