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與人性
《辭?!方o人下的定義是:“能言語,會制造工具的高級動物?!边@是對人的高度抽象。從領導活動的角度上看,人應該具體分解為三個界面:動物中的人、文化中的人和意義中的人。
1.動物中的人。人是高等靈長類動物,具有自然本性,即靈長類動物表現(xiàn)出來的動物本性。孟子說: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于安佚也,性也?!边@種先天性因素就是人的一種本能,這和動物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作為動物中的人,首先作為肉體存在,這種肉體存在與自然界中的其他任何動物一樣,有著本能的物質需要,也就是說人軀體的存在依賴于物質。韓非子說:“人無羽毛,不衣則不犯寒。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義利之心?!瘪R克思說:“人只有解決了衣食住行問題,才能從事社會活動?!瘪R斯洛說,人只有解決了第一層次的生理需要,才能上升到高層次的社會需要。鄧小平講:不講物質利益,只講精神激勵,靠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靠廣大人民群眾不行。即使是靠少數(shù)先進分子,短時期內行,長時期也不行。為什么“不行”“也不行”,就是因為物質上的需要是人的第一性需要。梅奧說:“人是獨特的社會動物?!?/p>
2.文化中的人。人是文化的沉淀。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紡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而這張網就是文化。除自然本性外,人還有另外一種本性,即文化本性。文化本性的神經組織基礎是第二信號系統(tǒng),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正因為如此,文化本性也是人類所獨有的。文化本性是人們通過第二信號系統(tǒng)認識外部世界、認識自我的一種內驅性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的文化創(chuàng)新力,以及有規(guī)劃地對外部世界施加影響。生長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類個體,會受到某種形式的語言、符號、習俗、價值觀念體系的影響。作為文化中的人,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心跡和思維,這就只有人有,動物就沒有了。文化人類學者認為,理解人類本性及其生存與發(fā)展,必須理解他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他自身具備的文化特質,只有了解和研究他所處的文化條件,全面分析這種文化的基本特性,才能對其有所了解。當動物在自然中生存和活動時,人則在文化中發(fā)展自己,人是“文化存在物”。因此談到人,其前提假設就是一種“文化的人”。人必須處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不能和文化分開,只有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人才是人。文化層次是人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文化中的人不僅有物質利益的追求,更有精神上的追求。精神指數(shù)更是人生的境界,是物質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