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的變局
1. 師夷長技以制夷
160多年前的一天,被道光帝革職遣戍伊犁的林則徐,在趕往新疆的途中收到了一位友人也是同僚的信。信中向他問及大清軍隊和英國海軍之間該如何開仗,采取哪些有效戰(zhàn)法才能克敵制勝等問題。友人之所以請教這些問題,是因為林則徐曾有過與英國海軍正面對抗的經(jīng)驗,也曾多次擊退來犯的敵軍,在對英作戰(zhàn)方面,他在當時堪稱權威。
接到這封信后,林則徐感到很犯難,他對自己該如何給友人回復有所顧慮。時值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中國的門戶已開始被歐洲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海防戰(zhàn)事十分吃緊。林則徐清楚,如果自己不說出真實情況,而只說些鼓勵、打氣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犧牲。但如果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負面效應,容易讓對方泄氣和失望。
在慎重考慮之后,林則徐最終決定還是向友人直陳自己的看法。他說:英國海軍的武器裝備與清軍相比實在強得太多,大清軍隊在戰(zhàn)場上根本就無法打贏英軍。兩軍對陣時,敵人的武器已經(jīng)打到我們了,我們的兵器卻還探不住對方。只以清軍現(xiàn)有的裝備而論,即使是昔日的虎將關羽或者岳飛重生,也會束手無策……
這段未見于正史的故事,相信會讓許多崇拜林則徐的人感到郁悶——一個讓全民族都寄予殷切厚望的股肱棟梁,怎么會說出自己的軍隊打不贏敵人這樣的泄氣話呢?如果是別人說的也就算了,偏偏他又是林則徐,是一個有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情懷,被公認為“民族英雄”的人。這樣的人說出這樣的話,不但讓人難以理解,在感情上也讓人難以接受。
但這卻是事實。真實的歷史往往看起來都不那么可愛。實際上,這個故事恰恰是從側(cè)面反映出了林則徐的人性光輝——他不但是一個敢于冒強大的英帝國之大不韙,作出虎門銷煙壯舉的英雄;而且是一個能夠正視現(xiàn)實,說出事實真相的勇者。故事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歷史對林則徐的評價,林則徐被史學界視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從這個評語中就可以感覺出林則徐是一個睿智、理性的人。這樣的人頭腦一定是冷靜的,可以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會憑著愛國熱情就去冒險行事。
既然林則徐判斷中國不能和英國去硬拼,硬拼的結(jié)果只會是失敗,那么中國到底該怎么辦呢?林則徐給出的答案就是要去向敵人學習——要知恥而后勇,潛心學習敵人的長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引進和制造出自己的堅船利炮,訓練出作戰(zhàn)有素的海軍隊伍,再來克敵制勝。
林則徐的這些觀念,后來被他的好友魏源加以整理,總結(jié)為“以夷攻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得以體現(xiàn)。
“師夷”的觀念在當時還屬于石破天驚的異端思想。當時的大清對西方國家的態(tài)度是極其倨傲的。那時普遍流行的一種觀點是:只有大清是文明之邦,其他國家全都是“蠻夷”,大清可以去教化、馴化那些野蠻人,斷無以他們?yōu)閹熛蛩麄儗W習的道理。有個例子很能說明人們當時對西方的無知程度:上至清軍統(tǒng)帥,下到普通軍兵,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英國人的膝關節(jié)是直的,不會打彎,所以英國人見到他們的首長后才不會屈膝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