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孩子的魔術師
父母的其中一個天職就是讓孩子的生活空間充滿歡笑與夢想。在這里,深具魅力的微笑、發(fā)自內心的真誠傾聽、幽默的氣氛等,都成為最重要的調料。
另外,父母如果能像魔術師那樣,經常誘導、發(fā)掘孩子的好奇心,激勵他去探索未知世界,這樣,孩子能不具備求知的熱情嗎?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導演”。
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種天性,也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原本愿望,即對知識的饑餓感,渴望將事情弄明白,渴望將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過學習解決和處理問題。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
有個孩子的母親,因為孩子把她剛剛買回來的一塊金表當作新鮮玩具拆卸并弄壞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p>
接著老師進一步分析:“孩子這種行為是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的機會?!?/p>
“那我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仔細想想自己的行為,感到有些后悔。
“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為學習的課堂,修表匠成了老師,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p>
這位老師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倡導人之一,他認為人的創(chuàng)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個宗旨就是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學習也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不斷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管是哪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創(chuàng)造。
而創(chuàng)造本身也是人本身的基本欲望,可以說,創(chuàng)造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在生活中表現(xiàn)為“玩”,在學習中表現(xiàn)為“思”。我們曾經倡導過從玩中學,學中玩,這正是因為融合并遷移孩子的天性為學習服務的現(xiàn)實做法。
這里,要強調的是如何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愿望上來。這個牽引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左右大腦結合使用的過程,或者說,左右大腦能否結合使用,是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愛因斯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