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團(“花旗”)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強烈譴責。首先是在日本,花旗做個人理財業(yè)務,為了招攬客戶,居然與黑社會做起生意來,而且還幫人洗錢。為了牟利,美國券商真是什么都干,什么都敢干。
花旗在日本的事鬧大了,朝野沸騰,矛頭直指花旗高層和美國券商文化?;ㄆ斓谝话咽制樟炙梗≒rince)也不得不有所表示,屈尊跑到日本,按照日本的風俗習慣,鞠躬道歉。普林斯承認花旗有錯,說是“本公司未能遵守日本的法律、法規(guī),我就此向客戶和公眾真心表示歉意”。但他同時又一口咬定,花旗“在日本失控完全是個別現象,是個別人所造成的”??墒虑榈陌l(fā)展證明,花旗的問題遠不是孤立的。在歐洲,花旗擾亂歐洲債券電子交易市場,短時間買賣巨額債券,從中牟利。[ David Ibsion. Citigroup must explain illegality, THE FINANCIAL TIME, Tuesday November 30, 2004]最后,連花旗老家美國的監(jiān)管機構也不能再裝聾作啞了,2005年夏勒令花旗治理整頓,在搞好最后,內部控制之前,不得四處擴張兼并,此禁令2006年4月3日剛剛解除。
但花旗的事情沒完。澳大利亞的證券監(jiān)管機構也對花旗集團動手了,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投資委”)起訴花旗集團,稱其有內幕交易的行為。內幕交易是一個不輕的罪名,在美國通常是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但澳大利亞不是,證券委員會追究的是民事責任,這并不是澳大利亞監(jiān)管機構心慈手軟,實在是在法治國家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比較高,檢察官很難達到。所以不如退而求其次,對其進行民事起訴,要求罰款——有時刑事起訴也是罰款了事,所以民事起訴有時也能起到威懾作用。多用民事起訴,少用刑事起訴,這也是澳大利亞證券監(jiān)管的新趨勢。
投資委是翻老賬,拿一年前的事情做文章。當時Toll Holdings公司有意收購 Patrick Corporation公司,交易額約為30多億美元?;ㄆ鞛門oll Holdings公司出謀劃策。2005年8月19日,收購計劃公開的前三天,花旗購進Patrick Corporation公司的大量股票。在公司并購業(yè)務中,通常是將被收購的目標公司的股票行情看漲,并購前收購目標公司的股票,通常有利可圖。
投資委指控花旗的行為構成內幕交易,什么是內幕交易?內幕交易是指,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利用內幕信息買賣證券。什么是知情人?按照各國證券法的規(guī)定,知情人都包括券商以及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在Toll Holdings公司一事中,花旗為收購業(yè)務出謀劃策,是典型的券商或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什么是內幕信息?各國證券法一般都規(guī)定,對有關公司股價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為內幕信息。從美國的實踐看,內幕交易大多涉及公司收購方案,因為這里有暴利可圖,而且資金周轉也比較快。上市公司的收購方案通常是典型的內幕交易信息。
投資委還指控花旗沒有正確處理其利害關系。這是什么意思?這里的所謂利害沖突,就是花旗將自己的利益置于客戶的利益之上?;ㄆ鞛門oll Holdings公司的收購業(yè)務出謀劃策,但在收購發(fā)生之前購進被收購公司的股票,增加了收購成本,甚至可以說是犧牲了其客戶Toll Holdings公司的利益?!袄_突”(conflict of interest)也稱“關聯交易”(connected interest),前者是美國的術語,后者是香港的叫法,但都是一碼事,都是說交易一方或雙方有著不可告人的利己關系,交易不可能有真的市場價格。也可以這樣說,利害沖突就是商業(yè)上的賣主求榮。賣主求榮違反政治道德,而商業(yè)上損害客戶牟利,就如同政治上的賣主求榮,是很惡劣的行為。
不過比較起來,利害沖突是較輕的違規(guī)行為,而內幕交易才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換在美國,換在其他人身上,政府就要追究刑事責任,就會有人坐牢。而澳大利亞政府懾于美國券商的淫威,不敢下手一查到底,只是追究民事責任了事。但花旗并不領情,斷然否認指控,聲稱自己是犧牲品。
花旗是這樣講,但其高層不能不有所顧忌。花旗現任第一把手普林斯是律師出身,對遵紀守法還是抓的比較嚴的,甚至開除了幾個督導不力的高管。但花旗的違規(guī)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實在是積重難返。普林斯的前任已經建立了一種文化,一種不擇手段致富的公司文化,想改也難?;ㄆ斓囊?guī)模也是一個問題。普林斯的前任桑迪·韋爾(Sandy Weil)是靠兼并其他公司求發(fā)展的。花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帝國,雇員30萬人,全球100個國家有業(yè)務,股票市值為1 000億美元,客戶在其賬戶上的存款資金達一兆億美元。如此龐大的金融帝國,業(yè)務上難免有利害沖突的關系。
當然,利害沖突的問題并不是花期一家有,其他券商也有這方面的問題,高盛就有這方面的問題。在全球并購業(yè)務的大買賣中,高盛經常是財務顧問。高盛同時又擁有私人股權基金,購買有利可圖的股票,然后轉手倒賣獲利。這樣問題就來了,高盛既作顧問,又買賣股票,就是既建議價格,又自己買進賣出。這樣的價格能合理嗎?人們有理由懷疑價格不合理,因為高盛有利害關系。高盛既是承銷人,又是財務顧問和經紀人,旗下還有私人股權基金,集數個角色于一身。馬克思所說的金融寡頭我們也今天也見到了,高盛就是金融寡頭,花期就是金融寡頭。
高盛安慰大家,說是不要緊的,說是公司內部有“中國長城”。中國長城(Chinese Wall)是指券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無形界線,可以阻斷信息的相互來往。但是內幕消息這種東西是言傳意會的,其傳播性不亞于“非典”,防不勝防,豈是券商的長城能夠隔離的。況且地面上的中國長城也不靈,起不到隔離作用,擋不住蒙古騎兵,也擋不住清兵入關。
“嘴上講誠信,肚里藏詭計?!比虨榱俗非笞畲蟮睦麧櫍褪遣粨袷侄?。花旗內部也是極其的厚黑,各部門互挖墻角。從花旗出來的一位部門頭頭說:“如果可能的話,這些人都恨不得把對方當午餐給吃了。”當然,這些部門頭頭的壓力都比較大,各部門利潤是每一個季度評比一次,逼得一些人不得不鋌而走險。
有的同志或許會問,花旗把日本的事情搞亂,把澳大利亞的事情搞亂,把美國的事情搞亂,又有什么不好呢?敵人一天一天地爛下去,我們才能一天一天地好起來。但問題是花旗還要到中國亂跑,花旗還要到中國來大力拓展業(yè)務。我們有同志還把花旗視若神明,他們甚至鼓吹,花旗的方向,就是中國股市新文化的方向。但花旗在世界各地的所作所為,不能不使人對券商的本質產生懷疑。花旗的“經驗”值得注意。
老券商遇到新問題
美國券商非要到中國股市來,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來傳經送寶。他們自我標榜特別擅長風險控制,可以向兄弟的中國人民傳授經驗。但這次次級債表明,美國券商的風險控制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