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不是在投資,就是在去投資的路上。

最牛投資客 作者:周德文


“老板”一詞,字典里有一條是這么解釋的:私營工商業(yè)的財產(chǎn)所有者;掌柜的。說白了,就是一個單位、企業(yè)最有錢的那一位,而其他“非老板”相對來說就是沒錢的,都是打工者。都說溫州人從小四處闖蕩掙錢,文化水平不高,可對于“老板”一詞的理解,溫州人已盡得其精髓。在“有錢就有面子”的信仰支持下,他們果斷地選擇了“老板”這一有“錢途”的職業(yè)。

“老板”一詞還有另一個解釋:決策者或下指令者,他們有權決定錢的流向,是一個企業(yè)的主宰。錢可以用來干什么?有的人選擇用來吃喝玩樂,享受生活;有的人選擇用來揮霍,一擲千金;有的人選擇用來顯擺自我。溫州人選擇了錢生錢、利滾利。

選擇之后,就是執(zhí)行。于是沒錢的溫州人用小錢投資小生意積累資本,有錢的溫州人用大錢炒房、炒煤。結果,無論是僅有小錢的溫州小老板還是擁有大錢的溫州大佬,他們的錢都在翻番地增長,溫州資本就這樣越積累越多。

促使溫州資本產(chǎn)生地域效應的,不僅僅是由于溫州人獨特的面子觀和“老板”情結,更因為所有溫州人普遍對投資感興趣,溫州人在中國可謂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民投資”的先例。

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州青壯年都出去闖天下了,家里只剩下老阿婆們。不過,這些老阿婆們一點也不“老眼昏花”,反而精明得很。

走在溫州的大街小巷,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個“迷你超市”,超市里的商品非常簡單:幾包香煙,幾塊面包,幾個打火機,還有從家里扯一根線拉出來的公共電話,那些老阿婆們,就是這些“迷你超市”的小老板。

投資成本并不大,南來北往的路人只要有需要,順手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方便得很,而且花費也不多。一個月下來,老阿婆們的生意不一定多紅火,但養(yǎng)活自己應該還湊合——即使不足以養(yǎng)活自己,至少可以補貼一下家用,或者給自己買點日常用品。溫州老人的所作所為,很好地詮釋了“發(fā)揮余熱”這個詞組。

還有溫州的女人們,她們投資賺錢的熱情絲毫不遜于男性?!皽刂萏捶繄F”就是樓市的一個傳說:她們買房就同買菜一樣,來去一陣風,豪擲千金。這是溫州女人有錢之后的投資策略。而在資本積累不夠的年代,她們就像男人一樣忙著創(chuàng)業(yè)和打拼,曾經(jīng)的全國熱播劇《溫州女人》就是對溫州女人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

溫州的少年、中青年男人就更不必說了,只要有機會,只要手頭有一點錢,他們就會拿來做本錢,投資創(chuàng)業(yè)。手頭錢多的溫州人更不必說,那一系列的“炒團”既是他們實力的證明,也是他們投資熱情的體現(xiàn)。

由此可見,與其說溫州人實現(xiàn)了全民創(chuàng)業(yè),不如說溫州人實現(xiàn)了全民投資。如果說一般人的生活是由工作和休息組成的,那么溫州人的生活就是由投資和休息組成的。正是這種來自骨子里的投資精神,讓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