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再從另一個參照系來理解空間的概念。
B. 空間與實體
可以說,空間就是虛空,它是和實體相對應而存在的,我們對它的感受是借助實體才得到的。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什么是水壺?你可能會很自然地說:所謂水壺,就是由壺底、壺壁再加一個壺蓋共同構成的一種器皿嘛!說得沒錯,但是所有這些東西加起來也并不足以表達一個水壺的本質—— 這個器皿,它是要用來裝水的呀。
顯然,用來裝水、真正發(fā)揮它作為“水壺”的作用的,并不是壺底、壺壁和壺蓋,用海德格爾的話說,“當我們裝滿一壺水時,難道是在把水注入壺壁和壺底嗎?我們頂多能說,我們把水倒在了壺壁之間、壺底之上”??梢姡皦亍钡慕K極本質在于那個由壺底、壺壁和壺蓋所共同圍合而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所謂“空間”;而圍合空間、構成了“壺”(而本身不是壺)的那些壺底、壺壁、壺蓋就是“實體”。二者相輔相成,相對應而存在。
一個水壺是這樣,我們的建筑也是同樣的道理。譬如我們所在的教學樓,它是一幢教育建筑,供師生從事教學活動的這么一個建筑物,它之所以成為一個建筑物,是因為有四面圍墻加一個屋頂形成的,但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是不是這四堵圍墻和上面的那個屋頂?換言之,實體(圍墻和屋頂)是不是建筑的最終目的?當然不是。我們真正要用的是由實體(圍墻和屋頂)圍合而成的這個中空的部分—— 空間。
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他在《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里說過這樣一段話: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在這里,老子稱實體為“有”,稱實體所圍合成的空間為“無”,他精辟地指出:正因為器皿是中空的,它才具備盛裝東西的功能;有了房屋的中空部分,才有了人們居住的作用?!坝小苯o人提供條件,但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卻是“無”。
說到這里,關于空間的又一個定義也就出來了:
空間就是容積,它和實體相對應而存在。人們對空間的感受是借助實體而得到的。
顯然,這個定義對于我們理解建筑藝術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建議大家重點理解和掌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空間”這一概念應用于建筑領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在西方古典主義的視野中,建筑乃是一種造型藝術,向來是與雕塑、繪畫等相提并論的,天賦過人的達·芬奇都曾認為:建筑是屬于視覺感受的藝術。
可見一直以來,建筑物都被人們看作是由各種物質材料按一定的結構方式砌筑、搭建起來的一種實用性雕塑,是一種與雕塑無異的造型藝術。
在建筑的兩大構成要素—— 實體與空間中,古代建筑師們(無論東西方)顯然對建筑的實體部分更加看重,他們像塑造雕塑作品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在實體界面(立面墻壁、屋頂天花、地面、梁柱、各種隔斷……)上做足了工夫,山花柱頭、梁頭瓦當等等無不精益求精,在造型、裝飾方面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如中國古建筑的梁架、柱子、斗拱、藻井等結構部件不僅造型考究,而且還要施色,甚至彩繪,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但也僅此而已,仿佛這就是建筑藝術的全部了。
直到公元19世紀末,建筑界發(fā)生了一場靈魂革命,大家突然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傳承幾千年的設計理念遭到空前質疑,反思出現了。及至公元20世紀,建筑師們開始普遍同意,建筑設計更重要的并不是那個柱子、那個墻(立面)或者那個屋頂如何,而是一直被自己忽視的那個中空的地方(空間)。因為只有它才是真正對人們有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