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千歲的青磚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一、一千歲的青磚

整個北京城,它的胡同忠實地反映著千年歷史留下的印痕,它最初的原貌和后來的變遷,譬如河道變斜街、荒寺成雜院,都在那兒擺著,如一部磚瓦砌成的歷史。因此,50年前,建筑學家梁思成對北京的評價是不必選擇,全城保留。

這磚瓦砌成的歷史原本是有模有樣的,它們凝結著“天子腳下”的審美風范。它們是中國的、北方的、皇城的,含著帝都氣象佇立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土地上,滿街綠槐,一庭花木,充滿自信,拱衛(wèi)著輝煌的大內皇宮。

五十多年間,我無數(shù)次走在胡同里。

北京的胡同有非常齊整的,西四北大街西側一至八條、東四北大街東側一至十四條、交道口南大街與南鑼鼓巷之間從菊兒胡同到炒豆胡同的八條巷子,它們都儼如列陣般地佇立著,保持著從元代以來一直不變的尊嚴。(圖1西城區(qū)某宅門內影壁和雙側屏門)

北京有不少區(qū)域的胡同是變化多端的,曲里拐彎,寬窄不一,讓人摸不出規(guī)律。它們的形成一般是在明代以后,元代“八畝之宅”的規(guī)矩已破,或是受地理位置和住戶財力的限制,因地制宜,隨形就彎。(圖2西城區(qū)西四北四條路某宅)

北京以往隙地很多,遠非現(xiàn)在這樣密不透風的樣子,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北京城里還有許多成片的墓地,在1950年的地圖上,宣武區(qū)有明確標稱的“義地”16個,崇文區(qū)有22個,此外還有零散墳地。

除了陰宅和陽宅之間的很多隙地,街頭巷尾也不乏閑散空地,舊時北京水洼、水溝、小河之多更是今天無法想象的,后來蓋房的人們隨意性極大,胡同的格局也就顯得有些零亂了,這形成北京棋盤街區(qū)的一種補充,它們不是筆直寬敞、莊嚴整肅的,卻為北京胡同增添了曲徑通幽的味道,它們避免了北京出現(xiàn)一片營盤般的刻板,而補充了些許謎趣。這樣的地方通常是最底層的平民居住區(qū),北京風土人情最本色的東西,保留在那里。堂皇大宅不免像曹雪芹筆下的府第一樣,不定什么時候就發(fā)生驚天變故,但尋常巷陌卻總唱著千古不易的歌,北京世俗文化就隱在那些大小不一的胡同深處。(圖3西進院的四合院示意圖)

北京建筑的代表是四合院。東西南北,是為“四合”,這其實只是一個院子的布局,通常標準的四合院要有這么兩套、三套院子組合而成,前后相通而又有門墻相隔,習慣上叫作“二進院”、“三進院”,有的四合院左右還有小院,叫“跨院”,有曼妙的月亮門相隔。按照“八畝之宅”的規(guī)模,四合院里還囊括著一個花園,在三進院的最后邊或者跨院里。整個院落用游廊串聯(lián)起來,院心里,種著北京人嗜好的綠植,他們講究“天蓬魚缸石榴樹”,所謂“天蓬”,是春夏綴著紫花的藤蘿或秋天垂下果實的葡萄架,遮了暴烈的陽光,添了眼前的風景。北京人和大自然親密無間,養(yǎng)花、養(yǎng)魚、養(yǎng)鳥,他們會享受,講究享受,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他們不會白白放過,他們是樂天知命的一群。就算是寒門小戶,也會在墻角窗下種上些菊花、草茉莉、江西臘、西番蓮、喇叭花、指甲草、死不了、老來少。在家侍弄花草,出門提籠架鳥,這樣的日子平平常常。

如果我們把有后院和花園的四合院界定為一種常態(tài),那么,只有一進院子的小門小戶是往“簡化”縮略的情形,而規(guī)模宏大的王府則是組合了許多院子的超大規(guī)模的四合院,單元可以不斷疊加,如此說來,大內皇宮也是一個四合院,只是一個字:“大”。

北京民宅中完整的四合院越來越少了。只有那些“腹心之地”中有著神秘住戶的地方,原貌還保存得多些。譬如美術館后街東側的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什錦花園、西揚威胡同和山老胡同等。

手工時代,細節(jié)為王,北京老房的磚瓦,堅實細密,都是最宜于構出新奇細節(jié)的。用以制磚的黃土,選址選土,黏性很大,過篩過籮后加糯米湯才可使用。制坯時,則反復攪拌,與做面食的工夫無異,入窯燒出的磚,見棱見角,中間一條豎線,叩之聲音清脆,上眼顏色深青。北京拆遷工地上,大堆大堆這樣的青磚委棄在地,我一次次拿在手中撫摸它們,它們那硯臺一般的質地,見證著手工時代工藝水平的高峰,見證著自秦以來中國窯磚對永恒的孜孜追求(圖4、5古宅墻門刻花及磚匾)

愛北京而不愛每一塊青磚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這樣的青磚,在匠人手里,以最基本的三種方式:“砌”、“磨”和“雕”,建構起整個輝煌的北京。

“砌”是蓋房子最基本的方式。青磚到了工匠手里,可以擺弄出許多花樣,讓磚頭組合成各種造型,具有不同風格的美感。(圖6宣武區(qū)福儒里過街樓)

北京的四合院,外墻講究的是“磨磚對縫”,磚要磨,磨出側面的一定斜度,既可置存灰膏,又使整體墻面的磚縫細到最低程度。

“雕”是對青磚更精細的加工。北京房屋用磚雕最多的地方是檐下人們抬頭可見的細部,尤其是門樓、屋脊。至于戧檐,則幾乎是“必雕”的,禿禿一塊方磚放在那兒,不大符合北京人講“體面”的脾性。(圖7、8東城區(qū)某院磚雕)

北京人家的門樓是美不勝收的,那是北京民居的“臉面”。人們把青磚的美感發(fā)揮到極致,走在胡同里是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精美的磚雕,它們通常設置在門樓的下檐,復雜一些的有好幾層,大多為吉祥圖案,最簡單的也要在檐下門垛上方一左一右設置兩塊。

除門樓外,磚雕還經(jīng)常被使用在影壁、山墻等地方作為點綴。北京院落的影壁是從“風水”角度設置的,為的是保存院內的“氣”不致外泄。是否有科學依據(jù)暫且不論,它使得院內的景象不會一覽無余地暴露給外人。北京人講體面的風尚在外人能看到的影壁上當然也要有所體現(xiàn),在他們看來,影壁是僅次于門樓的“臉面”,他們要精心打扮自己的影壁,讓人們從院前路過時賞心悅目,起碼不致笑話。

通過北京磚雕,你能獲取房屋主人的許多信息,經(jīng)濟狀況怎樣,審美水平如何,哪個時期的人,等等。講究一些的房子,從檐下到屋脊,都有精心設置的磚雕,玲瓏剔透,美不勝收,而又恰如其分。這樣看來,磚雕已成為一種標志性、象征性的飾物,是貧是富,是俗是雅,是機巧是冗拙,一目了然。(圖9宅門前影壁磚雕)、(圖10東四十二條某宅門外景)(圖11民居碎磚頭壘出的墻壁)

北京的民居我們平常不大好隨意進去賞看,而那些廟宇卻是很方便的,古老的牛街清真寺、法源寺、廣濟寺、廣化寺、東岳廟、白云觀、白塔寺等處,都是欣賞磚雕藝術的好地方。此外,一些教堂和民國年間的建筑,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方式,磚雕用在建筑主體的立面上,雖有繁文縟節(jié)之虞,但卻是對磚雕藝術的一種充分展示,不可不看。譬如王府井教堂,前些年一直是“養(yǎng)在深閨”的,拆除它西面的房屋后,把教堂直接亮在街面上了,逛王府井的人老遠就能看見它高聳的身姿。走近些,你會觀賞到它的主體在許多細節(jié)上使用磚雕作裝飾,所增添的美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的美麗,引得逛街的人們愿意在這兒歇歇腳,換換心情,年輕人則到這兒來拍婚紗照,人和樓,都是風景。

我們的傳統(tǒng)丟失了很多很多。一所宅院、一間房子,就是一個系統(tǒng),如今要獲得一處完整無損的觀賞,已非易事。(圖12王府井教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