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宏(共產國際情報史研究者)
這個材料寫的是一個大綱,但是這個大綱卻把整個10年來的國際情報,他的經(jīng)歷框架性的東西寫出來了,他沒寫得很詳細,要寫得很詳細應該說更能供我們研究了。
這份材料透漏的信息讓張曉宏隱隱感覺到,楊佐青可能就是他要尋找的楊奠坤,這個猜想隨即就被證實了。
張曉宏(共產國際情報史研究者)
在材料檔案的查找中發(fā)現(xiàn),在他的原名當中明顯地標著叫楊奠坤,所以這個問題就找到了答案。
張曉宏立即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遠在上海的張以謙。
得知這個消息后,張以謙非常興奮,他請張曉宏趕快和楊奠坤的家人取得聯(lián)系,為父親的那段革命經(jīng)歷找到相應證明,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
張曉宏(共產國際情報史研究者)
楊奠坤的妻子和孩子還都在,后來我們就開始了長時間的交流,長時間的交往,我把我朋友托付我要找到楊奠坤的事情跟他們講清楚了。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那段經(jīng)歷,楊奠坤的妻子蘇風并不愿觸及這個話題。雖然楊奠坤找到了,但是,沒有更多的證據(jù)證明楊奠坤就是當年和張逸仙并肩戰(zhàn)斗的那個人。
身負朋友的囑托,張曉宏一次次地登門拜訪,終于,蘇風被他的真誠所感動,拿出了一份手稿,這是楊佐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隔離審查時寫的一份交代材料。
張曉宏(共產國際情報史研究者)
這份材料當中明確地寫出他什么時間和張逸仙相識的,他們兩個人什么時候到蘇聯(lián)共同受訓,學習國際情報工作的,他們倆什么時候從蘇聯(lián)返回到國內,設置工作站,如何共同工作,后來什么時候分開的,這些情況寫的都是非常清楚的。
把這份材料和張逸仙的自傳對照,其中關于在共產國際情報組織工作的記述,完全相同。后來,張以謙就是憑著這兩份材料找到相關部門,證明了父親張逸仙的革命歷史。
●《重訪》欄目主持人
朋友交代的事情終于有了結果,然而,這兩份自述書背后,兩個人物的命運和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卻深深地吸引了張曉宏,他決心沿著這條線索繼續(xù)調查和尋訪,撥開重重迷霧,使深埋于歲月深處的那段歷史露出真容。
1934年初春,莫斯科西北郊森林中的蘇軍培訓學校又迎來了一批新學員,其中就包括23歲的楊奠坤和40歲的張逸仙。
我們的學校在莫斯科西北,一座小山森林中的校園,中間一座樓房……一片森林很大很大,一圈板墻圍繞著,校門下山坡對面是曲折的一條小河,河上是我們的靶場。
——張逸仙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