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格物致知(2)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當然,儒家的“格物致知”,并不是生產實踐、科學實驗性質的實踐。從本質上看,儒家一直看不起科技發(fā)明,“雕蟲小技”這個詞,最能體現(xiàn)他們對于技術的蔑視。孔子總是認為:“君子不器。”君子應該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即使是治國平天下,主要還是道德上的感化、教化。而且,君子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正是對于天道的認識。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君子從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中體會出來的做人原則。但對天道的體會、認識,離不開對于具體事物的認識。儒家始終認為,“道不遠人”。普遍的天道,不僅離不開人倫日用,而且也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到了宋明理學那里,儒家的這種思想更是借助于佛教華嚴宗“月映萬川”式的“圓融無礙”思想而被朱熹表示為“理一分殊”。普遍的理雖然只有一個,但萬事萬物之中均有理的體現(xiàn)。就像月亮一樣,雖然只有天上的月亮最真實,但月亮的樣子可以呈現(xiàn)在一切有水的地方。因此,只要人們從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體會事物中的道理,日積月累,終有一天會豁然貫通,發(fā)現(xiàn)宇宙中的普遍規(guī)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