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1)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張加才


卷一

梁惠王

《孟子》七篇,各有篇名。篇名只是取自篇首的字詞,沒有特別的意義。每篇分為上下兩卷。

本卷共7章,主要闡明『王道』、『仁政』思想。前五章為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涉及義利之辨、民本理念、仁政措施、政治責任、貧富差距、仁者無敵等。后兩章分別是與梁襄王和齊宣王的對話,包括保民而王、仁政基礎(chǔ)、不為與不能、推恩原則、仁政措施等。具體來說,第1章倡明仁義乃治國之本,分析上下爭利將給治國帶來的危害,即所謂『義利之辨』。第2章以史例闡述圣王之德『與民偕樂』的道理。第3章闡明王道之始在保證正常生產(chǎn)、遵循自然法則,讓百姓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第4章強調(diào)王者為政之道必須關(guān)注民生,避免率獸食人。第5章講行仁政而天下無敵。要求少用刑罰、減少賦稅、深耕細作、修習人倫與社會準則,增強凝聚力。第6章強調(diào)不貪殺人才能安定天下。第7章提出有不忍之心是保民而王的基礎(chǔ);區(qū)分行仁政之不能與不為;闡述推恩(推己及人)的重要性;批判不行仁政是緣木求魚;要求制民之產(chǎn)、辦好教育。

【原文】

[1.1]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②,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④。萬乘之國⑤,弒其君者⑥,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⑦!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g),在位時魏都由安邑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惠是他的謚號。

② 叟(sǒu):老丈。

③ 亦:只。

④ 征:取。

⑤ 乘(shèng),一輛四匹馬拉的兵車稱一乘,古時諸侯國大小以兵車多少論。

⑥ 弒(shì):卑殺尊,如臣殺君或子殺父等稱為弒。

⑦ 饜(yàn):滿足。

【譯文】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也會有些利于我國的良策吧?”

孟子回答說:“王為什么定要談‘利’呢?只講‘仁義’就行了。君王講‘怎樣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講‘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講‘怎樣對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爭相逐利,那國家就危險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天子的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殺他的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萬輛兵車中有千輛、千輛兵車中有百輛,不能算不多吧。但是,假如把‘義’放在后頭而把‘利’擺在前面,那些人不奪得君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相反,從來沒有講‘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而輕慢自己君王的。王啊,只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