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學習中,有沒有目標,有什么樣的目標也決定著你學習的成績。目標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標給人以方向
人的頭腦中有一個"設備"叫RAS(資源導向系統(tǒng)),目標明確,頭腦潛能就會像飛彈一樣自動跟蹤目標,直到達成。
陳浩然生不逢時,初中畢業(yè)遇上了"文革"運動,失去上學的機會,病魔又向他襲來。但他不頹廢,他為自己確立了人生的目標--當一位出色的翻譯。他刻苦自學,熟練地掌握了日語和英語,后來成為華東政法大學日語法律專業(yè)的翻譯。鄧曉芒,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只有初中畢業(yè),當過10年農民和5年的搬運工,他由一個初中生成長為大學教授,是當今中國西方哲學研究的頂尖級人物,并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他的成功也是目標的引導。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哈佛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夢想讓世界上擁有電腦的人,都使用他的軟件,最終,他美夢成真了。
目標給人以力量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三組,三組學生的目標都是10里外的一個地方。第一組的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要走多遠,當他們走了一半的時候,很多人已經(jīng)非常的辛苦了,不知還有多遠,而且抱怨聲此起彼伏,有些人就想要放棄。第二組的學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他們不知道有多遠,走到一半的時候,很多人也開始覺得比較累,但是他們知道已經(jīng)走了一半了,沒有像第一組的人那么的輕言放棄,當他們走到3/4的時候,他們開始興奮了,因為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第三組的學生被明確告知要去哪里,離這里有多遠,要花多少時間,在整個的過程中,他們都非常輕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jīng)走了1/10了,已經(jīng)走了1/2了……整個過程中他們有說有笑,愉快地到達目的地。
在"二戰(zhàn)"的猶太人集中營里,許多人看到每天都有人被無辜屠殺,都擔心哪一天厄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他們每天都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生活不再有目標,如果有,也許死就是他們的目標。許多人不是被屠殺而死的,而是因這種恐懼而死的。
但也有一些堅強的人活了下來,經(jīng)驗就在于他們心中有目標--他們想著與家人團聚后的歡樂,想著出去后怎樣建設自己的新家園。別人在死亡的恐懼中度日如年時,他們卻沉浸在未來美好家園的設計中。正因為有了目標,他們才有了極強的活下來的欲望,最終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qū)。在茫茫的沙漠里負重跋涉,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員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