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在于自己怎么看
一次講演會上,一位演說家手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問道:"誰要這20美元?"很多人將手舉了起來。"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后問:"誰還要?"仍有一些人將手舉了起來。"那么,我這樣做又會怎么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并踩了幾腳,此時的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誰還要?"他問道,此時舉手的人已經稀少。
這時,這位高明的演說家才激動地說:"朋友們,不管我怎樣對待那張鈔票,它都沒有貶值,依舊是20美元。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失敗或遭遇的逆境擊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了。但無論發(fā)生什么,或將要發(fā)生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依然是無價之寶。"
從乞丐到商人
中國古代有"君子不食嗟來之食"的說法,做乞丐,跪在人們的腳下,還不時地行禮作揖,放棄了自己的尊嚴。我常常想,恐怕比乞丐還消極自卑的人不多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乞丐都是自卑的,乞丐一旦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他就會改變人生,取得成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乞丐站在地鐵出口賣鉛筆,一位商人路過,向乞丐的杯子里投了幾枚硬幣,便匆匆離去。過了一會兒商人又回來了,他取了一支鉛筆,說:"對不起,我忘記了拿鉛筆,因為你我畢竟都是商人。"幾年后,這位商人參加一次高級酒會,遇見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謝,那位先生說:"我就是當年賣鉛筆的乞丐。"這位先生生活的改變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話:"你我都是商人"。如何改變,關鍵在自己:一個人把自己定位為乞丐,他就是乞丐;定位為商人,他就是商人。
乞丐成為商人,正由于他走出了自卑的陰影,建立了積極的心態(tài)。在大街上,我們常??梢钥吹狡蜇?。前幾年有一個報道,在深圳街頭,跪著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腳下擺著一張大學畢業(yè)證書,地上寫著一行字:因找不到工作,已經幾天沒有錢吃飯了,請求路人幫助。偶爾有人投下一兩枚硬幣。報社的記者為此采訪了一些路人,他們的觀點幾乎一致:作為一個大學畢業(yè)生,二十多歲,怎么這么懶惰,哪怕給飯店去洗洗盤子,也可以吃上飯啊。采訪一些公司的老板,也沒有一個愿意接受這種懶惰的人。
從乞丐到商人
給頭腦灑一點香波
當著名的公益人物馬丁(Martin)博士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學校里有一位令他難忘的好老師。他常常會突然無緣無故地停下講課,走到黑板前寫下兩個好大好大的字:"不能"。然后轉過頭來,笑著問全班同學們:"我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