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尚未結(jié)束時,法王路易十四一命歸西,給法國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年僅7歲的路易十五繼承王位,這位無恥的國王成年后曾經(jīng)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不過這位國王作秀的功夫了得,1756年在經(jīng)濟學家魁奈的建議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國古代皇帝舉行過祭天大典。奧爾良公爵被指定為攝政王,總攬朝政大權(quán)。路易十四去世后,國家管理也是一片混亂,法國各地官吏腐敗墮落,無人不貪,無人不惡,整個社會經(jīng)濟一片混亂。同時,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和不良的金融制度,法國賦稅繁重,農(nóng)村凋敝,工商業(yè)停滯,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國庫空虛,債臺高筑,國家財政已到了崩潰邊緣。
法國國債當時總額竟高達30億里弗赫,每年的債務利息有300萬里弗赫。而國家年財政收入才1.45億里弗赫,政府年開支1.4億里弗赫,剩余還債的錢只有500萬里弗赫,即便不算利息,償還債務本金也需要600年。
奧爾良攝政王無可奈何,居然公開宣布法蘭西政府破產(chǎn)。路易十五下令重鑄貨幣,法國的硬幣立即貶值了1/5。政府強迫人們拿硬幣到造幣廠去兌換金銀含量只有原來4/5的新鑄幣。政府總共掠奪了法國人民7 200萬里弗赫的財富,但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運轉(zhuǎn)仍然一團糟。民眾心中燃起了怒火,路易十五的政權(quán)變得搖搖欲墜。政府為了安撫大眾不得不下令減少稅賦。國家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對英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越來越無法支撐下去了。
正在法國政府焦頭爛額之際,約翰·勞如同救世主一般地降臨了。約翰·勞生于1671年,他出身于蘇格蘭愛丁堡的金融世家,與英格蘭銀行創(chuàng)始人帕爾森是蘇格蘭同鄉(xiāng)。他14歲即開始學習會計與金融事務,1694年在與情敵的決斗中不慎擊斃對手而被判死刑,旋即開始了長期的逃亡生涯。
1705年,約翰·勞出版了《論貨幣和貿(mào)易》,在書中,他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信用貨幣思想。約翰·勞認為,增加貨幣,能提高就業(yè)率與土地價值,有利于貨幣借貸,有利于發(fā)展國內(nèi)外貿(mào)易和制造業(yè),有利于改善各階層人民的經(jīng)濟狀況,也有利于增強國力與發(fā)動戰(zhàn)爭的能力。但金銀的供應量有限,并且價格頻繁變動,因此,紙幣比金銀幣更適于充當貨幣。當時的紙幣是銀行券或信用貨幣。人們要利用土地來生產(chǎn)所有的物品,而土地的供應量不會增加,因此土地價值比金銀要穩(wěn)定,約翰·勞建議,以土地等不動產(chǎn)為擔保來發(fā)行紙幣,不僅具有無限創(chuàng)造信用的能力,還具有比金銀幣穩(wěn)定得多的價值。他還指出,通過銀行實行信貸擴張政策來創(chuàng)造信用、增加貨幣量,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繁榮商業(yè)。
什么是信用,什么是信用貨幣?信用就是一種信任。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奇聞。一名叫特麗莎·亨伯爾的女子通過操縱輿論的方法讓人們相信自己是美國大富翁的私生女,并號稱其父留給她一個小匣子,匣子中裝了價值1億法郎的證券。大眾果然盲目地相信了她,其實這個匣子從來沒有打開讓別人檢驗過。她和丈夫用匣子作為抵押,借到了大筆資金來做投資生意。當所有的欠債還完之后,她擁有了巴黎最為繁華的香榭麗舍大道邊的豪華酒店與一家報紙的控股權(quán),她的丈夫也當選為議員。1902年,特麗莎死后,大家打開這個小匣子,發(fā)現(xiàn)里面只有一張舊報紙、一枚意大利硬幣和一個褲子紐扣。
特麗莎之所以能夠借到錢,并不是因為她實際擁有資產(chǎn)作抵押,而是大家都相信她能夠還錢。這就是信用。信用貨幣的道理與此相同。使用信用貨幣的原因在于,大家都相信銀行券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兌換成金銀或其他有真實價值的財富。如果人們喪失對信用的信心,無論是信用制度還是信用貨幣都會在一夜之間崩潰,股票或紙幣將變成一摞摞的廢紙。約翰·勞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1716年,約翰·勞來到法國忽悠奧爾良攝政王說,法國貨幣的屢屢貶值不是因為錢太多,而是因為錢太少。因此,要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只有建立銀行發(fā)行紙幣來彌補貴金屬貨幣的不足。l716年5月5日,在奧爾良攝政王的鼎力相助下,約翰·勞成立勞氏銀行,路易十五特準這家銀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