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司馬徽稱其可比扶持周800年的姜子牙和開漢400年的張良。姜子牙輔佐周文王,那是一流的相對一流的君,諸葛亮輔佐劉備,那是一流的相對二流的君,劉備之才連曹操都不如。
因此,姜子牙垂釣渭水,周文王為其拉車800步,劉備豈止3顧,或許800顧諸葛亮都不甘心。
2.諸葛亮當(dāng)時很清楚,要輔佐劉備,其才能能否得以發(fā)揮,很大程度上在于劉備對其信任和依賴,所以他要擺出高姿態(tài),讓劉備深深地低下他高貴的頭。第一印象很重要,這是諸葛亮給劉備的第一印象。
3.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會珍惜。只有歷盡千辛萬苦得到的才會好好珍惜,諸葛亮就是讓劉備好好珍惜他這個人才。
4.為什么是三顧,而不是4顧,5顧呢?因為諸葛亮預(yù)計劉備沒有這樣的耐心和智慧一定要得到他。俗話說:“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三為人們普遍的心理底線,三次而求之不得,劉備恐怕真的放棄了,那時諸葛亮哭都來不及,只能一輩子嘆息懷才不遇了。
“國”就如同一個大職場。公司眾多、人才濟濟,競爭激烈。有職場得意者,有職場失意者。
諸葛亮可謂是成功求職的典范,他沒有高學(xué)歷、沒有好背景、沒有經(jīng)驗,但卻成功地打入劉備集團的核心層。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幾乎都會遇到求職找單位的問題。怎樣才能從人才堆里脫穎而出,被用人單位接受,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懂得自我包裝展示的求職技巧也很重要,這里面大有學(xué)問。在這方面,孔明先生就是一個值得學(xué)習(xí)的好榜樣。
“看三國”之小結(jié):
從諸葛亮漂亮的求職經(jīng)歷,我們不免會得到一些啟示。
試想,諸葛亮為什么偏偏選擇了劉氏小公司入股?其原因,絕不僅僅是所謂的“三顧茅廬”,而是經(jīng)過周密調(diào)查、考察研究,確認劉備能成大器,確認給劉備打工可以放開手腳施展才干。
相比諸葛亮,現(xiàn)在大多求職者都是抱著普遍撒網(wǎng)的心態(tài),然而,普遍撒網(wǎng)可能最后收起一張空網(wǎng);有的放矢、重點捕魚,也許更能釣到大魚。
其次,找工作要懂得抓住機會,例如,若當(dāng)時的劉備并不想找謀士,而只是想找個武將,那么諸葛亮去投靠他,一定不會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得到最大的重視和重用。
因此,找工作要懂得抓住時機,“在一個需要你的地方、找到一個需要你的東家”,這才是成功求職、并且得到最大重視和重用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