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歷史,爸爸教地理,他們曾是北京大學最優(yōu)秀的年輕教授,夫妻倆利用業(yè)余時間合著了一本書,題目是:"地理和環(huán)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文中,他們旁征博引,大膽闡述,開拓了一個研究中國歷史的嶄新視角。
可惜他們出版此書的時間不對,是1958年。北京大學的右派指標太多,顧磊的父母就是因為具有新穎的見解而被劃成右派,從而失去了做教授的資格,成為了人民的罪人。
如果顧磊將來能夠參與新法的制定,那他就一定要嚴格把關(guān):公平的法律是應(yīng)該保護每一個人的,而不可以由于工作、學位、身份……從而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他動了動嘴唇,然后決定放棄,李思德不會聽懂他的,雖然他們現(xiàn)在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親如兄弟。
在那最黑暗的一天。當顧磊在烏云壓境、滿目陰霾之中,踉踉蹌蹌地趕到河的下游,看到了沖到岸邊的父母,他們的尸體已經(jīng)僵硬。鬼使神差,他的雙腳沒有前行,反而引導著他后退。
如果時間回轉(zhuǎn),他一定會做不同的事情。在木橋搖搖欲墜的那個當口,他會像往常一樣,每逢大風雨,就和父母一道,誠心善意地收留不敢過橋的行人??伤敃r不懂事,更不知好歹,記恨著一個星期以來在學生宿舍里所遭受的種種委屈,心里只想早點回家安靜休息,便沒有答理要過橋的同學們。沒想到自私釀成了惡果,得到最大懲罰的不是別人,是他。
如果當時主動邀請同學們和他一起回家,情形就不同了,父母還會歡笑地活著,繼續(xù)教導他最重要的人生哲學:人無論如何不應(yīng)該向命運屈服。
可命運到底奪走了他們的樂觀,他們的灑脫,他們的勇敢……公平,這世界上有公平嗎?
跪在泥濘之中,他已經(jīng)哭干了眼淚。仰頭向上,他用一雙干澀通紅的眼睛,久久地在灰暗的天空中橫掃,試圖尋覓到父母那自由飄蕩的魂靈。
從此沉默,不想再說一句話,顧磊聽憑著班主任付萍老師把他接到了家中。與李思德共享一間小小的屋子,他像個沒有情感和知覺的機器人,并不在乎自己到底身在何處。
他甚至忘記了,李思德就是那個從中學開始,平白無故、蓄意找岔,帶著全班同學欺侮他的大班長。始終逆來順受,顧磊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反抗,誰讓他是班上唯一的,反革命右派的兒子。
倒是李思德的轉(zhuǎn)變最大,他寸步不離地照顧著顧磊,為他鋪床端茶;輕聲細語地陪他說話,好像生怕他去尋短見。夜間聽著李思德的夢話鼾聲,顧磊輾轉(zhuǎn)反側(cè);突然間,他好像明白了父母犧牲的意義:幸存下來的顧磊,雖然還是右派的兒子,但人們已經(jīng)開始后悔,因為他們錯待了他的父母。這對反動右派,不僅不是壞人,反而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好人。
班上那幾個被顧磊父母搶救的女生,每天都輪流為顧磊送菜送飯,她們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吞吃干凈才放心走開。然后是衣服、鞋襪、暖瓶、鋼筆……也不知都是什么人送過來的。
付萍老師盡了最大努力,與一中校長、各科教研室主任達成了協(xié)議。這天她把顧磊叫到小桌子前坐下,告訴了他,她已經(jīng)為他訂好了今后的學習計劃。
剛滿15歲的顧磊,要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學習并掌握所有的高中知識。付萍老師一定要把顧磊盡快送進他父母曾經(jīng)任教的北京大學,這不僅由于大學有獎學金,能解決他的經(jīng)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盡快履行起做兒子的義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