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新政之后,開放性的眼光看向整個世界。在1862年“千歲丸”訪問中國之后,1871年12月23日,急于脫亞入歐的明治政府為了“求知識于世界”“派遣才智卓越精通外語且通曉我國內(nèi)事務者,前往歐洲諸國及美國調(diào)查交際實況,條約締結及諸稅務所規(guī)則”等,派出了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參議木戶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規(guī)模龐大的政府代表團,訪問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等15個國家,歷時一年零十個月,耗費100萬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財政總收入的2%以上)。如何富國強兵,如何脫亞入歐,避免他的近鄰中國遭受列強欺辱掠奪的命運,甚至進而也進入世界列強的隊列,轉(zhuǎn)而成為“東亞”的霸主去掠奪財富,這是當時日本迫切想要找到的答案。巖倉使節(jié)團的出訪,一開始就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
巖倉使節(jié)團的出訪任務,在《派遣特命全權大使事由書》中,說得很清楚:
一是“借政體更新”,向各國政府“修聘問之禮”;
二是為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并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希望”,以便“依據(jù)萬國公法”“修改過去條約,制定獨立不羈之體制”;
三是“視察歐亞各洲最開化昌盛之國體與各種法律規(guī)章等是否合于實際事務之處理,探求公法中適應學良法、調(diào)查施之于我國國民之方略”。
巖倉使節(jié)團首先在美國碰了釘子。
雖然伊藤博文自詡日本是個初升的太陽,不久即可高懸太空,光披萬國,但此時的日本還根本不在美國人的眼里。在與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及其他美國高級官員會談后,巖倉使節(jié)團的成員都清醒了過來。強大的美國無意放棄它已取得的權益,在日本自身并沒有實力說話的情況下,取消歐美在日不平等特權是無法辦到的。“彼之所欲盡取之,我之所欲一而未得”。修改條約的任務不可能完成,巖倉使節(jié)團很快采取靈活的態(tài)度,將出訪任務的重心放在了考察各國國情上。
巖倉使節(jié)團成員后平川佑弘在日記中以文學家的筆法細致記載了他們忙碌而認真的考察工作:“火車一到,我們就把行李卸在旅館,一天的忙碌開始了。白天我們不停地從一地轉(zhuǎn)向另一地,觀看會去原木表皮的機器和轟鳴的蒸汽機車。我們站在機器嗆人的氣息中,周圍煙霧蒸騰,身上落滿了煤灰和塵土,黃昏時分我們回到旅館,幾乎還沒來得及脫掉臟衣服,晚宴時間到了。我們不得不克服倦意,保持應有的威儀。等我們最終就寢時,天色已經(jīng)微亮……很快陪同人員就會來到,帶我回去參觀兵工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