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脫亞入歐:日本的弒父情結(4)

李鴻章:甲午之殤 作者:陳斌


依田熹家認為,“日本的成功在于……有著經常吸收先進國家的文化來提高自己文化的傳統(tǒng)?!薄爱斒澜绲慕詺W美各國為主導來推進時,掌握了攝取外國文化訣竅的日本方面顯然是有利?!倍袊捎谏詈穸S富的文化傳統(tǒng),自成體系,天然有一種封閉自足的姿態(tài)。長期以來中國文化中“華夷之辯”的觀念,其實內在有著妄自尊大的嫌疑。所以,中國的“西學東漸”總是不那么順利和徹底,張之洞的“舊學為體,新學為用”非常能代表大多數人保守的認識,只是愿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但反對政治制度的改革?!懊裰鳌薄叭藱唷钡母拍?,甚至到今天都還沒有被完全接受。與中國的“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觀念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佐久間象山于1854年提出的“東洋道德,西洋技藝”的說法。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維新改革,很早就拋棄了類似中國洋務運動中“體用之爭”的討論,對西方文明的學習,超越了“西洋技藝”的堅船利炮、火車輪機等器物之道,而進入了體制改革的層面。中國的近代化改革,只是停留在表層,并沒有延伸到體制的層面。梁啟超“惜”李鴻章之“識”,確實是如此,因為李鴻章等人并沒有認識到西方文明所占據的優(yōu)勢,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是表層,而更深入的根源確實在于深層次的現代社會制度與思想意識形態(tài)。依田熹家在書中還談到中日兩國的文化基本形態(tài):日本是并存型,“什么都可以”,使日本能夠迅速而順利地吸收外國文化;而中國是非并存型的,“非什么不可”。這就造成了在攝取文化的形態(tài)上日本是全面攝取型,而中國是部分攝取型。日本是沒有包袱,輕裝上陣,中國卻是不肯輕言“全盤西化”。4?!扒q丸”號偵查到大清的沒落和衰頹

尋求脫亞入歐,向西方列強看齊的日本,一方面以完全打開的姿態(tài)向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學習,另一方面也沒有忘了偵查一下他們曾經的鄰居老大哥有沒有什么新的動向。1862年(同治元年),清王朝正飄搖在風雨之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才剛剛淡漠了疼痛,而一場可怕的內亂又出現。長江流域一帶,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幾乎要傾覆大清王朝的根基。燈紅酒綠十里洋場的上海租界,也能聞到戰(zhàn)爭的血雨腥風。1862年6月2日,一艘同時懸掛著荷蘭、英國、日本國旗的西洋式三桅帆船,緩緩駛入雨后的吳淞口,這便是1862年5月27日從日本長崎起航的日本商船“千歲丸”。這不是一艘普通的商船。船上搭乘的,是由51位日本人組成的幕府遣清使節(jié)團。這一天,一群神情嚴肅、身穿和服、腳踏木屐、佩帶雙刀的日本青年武士踏上了黃浦江江岸。這并不是一些無足輕重的普通日本外交人員,其中的數人后來的名氣如雷貫耳,包括著名維新志士高杉晉作、明治政府高官五代才助及中牟田之助等。這些有著特殊使命的日本青年武士,肩負著日本首次半官方性的訪華任務。

當“黑船來襲”事件發(fā)生之后,閉關鎖國的日本開始以強烈的好奇心,向外窺探一切。

日本已經在馬修·佩里的強大艦隊的炮口下被強行“開放”通商口岸,那么他的一衣帶水的老鄰居中國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