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文種幾經(jīng)周折,終于在越國站住了腳跟,成為越王身邊的重要謀臣,為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找到了機會。
在強手如林的春秋各國中,越國不算強國,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shù)量越國都無法和其他國家相比。當時,在和越國接壤的國家中,對越國最有威脅是吳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越王允常剛死,新即位的勾踐年輕,治國、治軍能力還不強,闔閭想利用這個機會,攻打越國。
對于闔閭攻打越國,吳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有不同意見。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都反對打越國,闔閭卻堅持己見,并親率大軍,討伐越國。
越王勾踐聞訊,自知力量不如吳國,也只好硬著頭皮出戰(zhàn)。兩軍在吳越邊界上的檇李相遇(今浙江嘉興西南)。雙方列隊,擺開戰(zhàn)陣,吳軍有備而來,隊列整齊,士氣高漲,越王勾踐則派出敢死隊,沖入?yún)擒?,企圖撕破吳軍防線。前兩次都沒有成功。
第三次,勾踐用了個損招,他把一批死刑犯組成敢死隊,排成三排,每個人手握一把尖刀,橫在脖子上,一聲令下,這些死刑犯齊聲對吳軍喊道:“吳、越二君在此兵戎相見,我等無知,觸犯軍令,不敢逃避刑罰,寧愿陣前自殺!”說罷一個個揮劍自刎,鮮血四濺,慘不忍睹!吳軍士兵沒想到見到這種場面,一個個目瞪口呆,看傻了眼,他們不知道越軍出了什么事。正當他們猶豫之際,勾踐下令,全軍出擊!越軍勇猛沖鋒,吳軍被剛才的場面震懾住了,來不及反應(yīng),慌作一團,一敗涂地。越軍大將靈姑浮一馬當先,沖在前面,用短戈擊中坐在主戰(zhàn)車上的闔閭,闔閭被擊中腳趾,狼狽而逃,闔閭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
這就是著名的檇李之戰(zhàn)。此次戰(zhàn)役對于吳越兩國都是一個轉(zhuǎn)折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兩國仇恨更深了。尤其是吳國,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吳王闔閭在彌留之際將兒子夫差叫到跟前,一字一句地告訴他:“你可千萬不要忘記越國呀!”意思是,我是被越國殺死的,這個仇你可一定要報呀!夫差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立志報仇雪恨。為使勾踐殺父之仇永遠銘刻在心里,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派人站在庭院中,每當自己出入時,這個人就大聲提醒他:“大王!你忘了勾踐的殺父之仇嗎?”夫差則大聲回答:“不,我決不會忘記!”
吳國上上下下,加緊演練軍隊,提高作戰(zhàn)能力,誓報此仇,只是等待時機的到來。
第二,對于越國而言,檇李之戰(zhàn)的勝利多少有些僥幸,因為越的軍事力量并不如吳國強大,只是由于戰(zhàn)術(shù)運用得當,使吳國慘敗。其實要使越國真正強大起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但是,越王勾踐卻因這次打敗吳國而沾沾自喜,與吳國日夜操練士兵相反,勾踐放松了警惕,終日打獵游樂,有時一出門好幾天不見人影。
取得勝利就驕傲自滿的勾踐果然按捺不住,又想重演檇李之戰(zhàn)的精彩一幕了。
公元前494年,勾踐登基第三年,他聽說吳國日夜演練士兵,準備向越國報仇,勾踐想,不如趁吳國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先發(fā)制人,打他個措手不及,再來個檇李大捷。
范蠡得知勾踐要出兵伐吳的消息,趕忙覲見勾踐,建議他不要出兵,并陳述了理由?!秶Z·越語下》記載了范蠡勸勾踐的話。范蠡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jié)事。”這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shè)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傾覆時要設(shè)法轉(zhuǎn)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處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jié)事?!?/p>
勾踐問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三點呢?”
范蠡說:“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边@話的意思是,要保持國家的強盛就應(yīng)順應(yīng)天道,要使國家轉(zhuǎn)危為安就應(yīng)順應(yīng)人道,要妥善地處理國家政事就應(yīng)順應(yīng)地道。
范蠡接著說:“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夸有功。圣人應(yīng)見機行事,對方?jīng)]有天災(zāi)(天時未到)就不能人為地發(fā)動進攻,對方?jīng)]有人禍(人事不起)就不要挑起事端?,F(xiàn)在君王您沒有等到國家富強,就要采取過分的行動,沒有等到國勢強盛,就驕傲起來,沒有辛勞,就自我夸獎;對方?jīng)]有天災(zāi),就想發(fā)動進攻,對方?jīng)]有人禍,就想挑起事端。這樣做,會違背天意,失掉人和。您如果一意孤行,非要攻打吳國,必將危害國家,并損害自身。”
應(yīng)該說,范蠡的分析是有根據(jù)的。他講治國、處理政事要依據(jù)天道、地道、人道,就是讓勾踐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順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F(xiàn)在,越國的實力還不雄厚,國家也不夠強大,不要驕傲得太早,更不要盲目出兵。他還警告勾踐,如果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設(shè)想!
可是勾踐并沒有拿范蠡的話當回事,他聽不進去。很不高興地說:“我已拿定主意,請你不要說了!”勾踐執(zhí)意發(fā)兵,朝廷無人阻止。
再看吳國,自闔閭戰(zhàn)死后,吳國上自國君夫差、大臣,下到士兵,人人都憋著一口氣,要報仇雪恨,所以從士氣上講,吳國要勝越國一籌。再加上他們?nèi)找咕毐?,?zhàn)斗力上也強于越軍。
果然,吳越交鋒,越軍大敗。勾踐帶著軍隊后撤,退至會稽山,吳軍緊追不放。先攻下越國國都,然后率軍把會稽山包圍,斷絕越軍的供給,沒有糧食和水,看你能堅持多久?
越軍起初還可以維持,但時間一久,糧食、水沒有了,日子可就不好過了,只好吃山草,喝腐敗發(fā)臭的水,許多人得了病,再堅持只有死路一條了。此時,勾踐想到了范蠡和文種,于是趕忙召見他們,尋求生存之路。
范蠡、文種分析了吳越雙方的形勢,提出要想打敗吳國,必須用計取勝,他建議眼下先向吳國求和,以獲得生存的機會,再設(shè)法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