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說雍正。康熙有36個兒子,活下來的有24個。康熙晚年,產(chǎn)生了中國封建社會任何一個王朝都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接班人問題。選誰做下一代皇帝,成了政治斗爭的核心問題。按照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立太子的原則,大致是三個原則:立嫡。什么叫做立嫡呢?他媽是皇后,他是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就立為太子。第二個方法是立長。哪一個兒子最年長,不管他媽是不是皇后,都立為太子,等他自己當了皇帝,再封自己的媽為太后。第三種是立賢,立賢就不好辦了,什么是賢?。繕藴什缓谜f。
明代的皇帝,大體都是采取立嫡的辦法,只要皇后有兒子,不管是一個傻瓜,還是聰明人,都是太子。明代立太子,還有一個特色,為了防止其他人爭太子的位子,就把其他兒子封出去,不讓他們進北京,不能和太子爭這個位置。比如說,衛(wèi)輝是潞王,洛陽是福王,南陽是唐王。唐王是朱元璋的第23個兒子,開始到南陽的時候,就是唐王自己,那么到明朝滅亡的時候,那里有多少姓朱的子孫呢?只是被封為參將以上的人就有3萬人。因為他不能做別的事情,不讓他干政,工資待遇高,又沒有事情,所以他就生孩子。
洛陽的福王,王府里庫存財寶,堆積如山。李自成攻打洛陽城的時候,有人勸他把錢拿出來激勵守城將士,但是他一毛不拔,結果城被攻破的時候,被李自成全部接收了。明代這種制度,實際上存在很大弊端。
到了清代的時候,就接受這種教訓,不能像明朝一樣養(yǎng)出一群“豬”,就采取了水漲船高的辦法。所有的兒子,比如康熙的24個兒子,除了還小的、不能工作的兒子,都分差事,都獨當一面地做工作。以太子為首,帶領一群人共同工作。有的人管一個部門,有的臨時領一個差事,反正不讓你在那里閑著。就害怕你一直閑著就出現(xiàn)了明代那樣的人。這種辦法,有優(yōu)點,就是孩子的工作能力都很強,哪一個都不弱,除了小的,哪一個人都很強,身體也強,工作能力也強;缺點在于工作過程中,每個人都栽培了自己的勢力,太子無法控制全局。而且這些皇子做工作,都是直接向康熙負責,不是向太子負責,太子的勢力就越來越弱。雖然和每個皇子比起來,他都不弱,但是和整體的勢力相比,就顯得弱了。在寫《雍正王朝》的時候,反映的這段歷史事件就是真實的。和歷史上各個朝代相比,這種爭奪地位的斗爭,康熙的兒子表現(xiàn)得最為慘烈、最為尖銳、最為復雜。這種斗爭一直可以延續(xù)到清朝末年。
結果,康熙兩次廢太子。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在承德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太子偷偷去看康熙的動靜,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的位置不穩(wěn)了,然后偷偷和康熙的妃子見面,在書中,我設計了鄭春華這個人來表現(xiàn)這段故事。康熙在廢太子的詔書中說“疑有鬼物憑附”,那是因為有些比較曖昧的事情不好直接說出來。
康熙廢太子以后,一群人都起來了。原來只有太子一條狗,現(xiàn)在變成一群狗來咬。康熙下了一道圣旨,讓大臣推舉太子,選出誰,誰就是太子。結果,選舉的情況大出康熙意外,按照他的想法,這個太子再不爭氣,太子畢竟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是你的老領導,怎么說,你們也該給太子一個面子。他本來只是想教訓太子一下,借著百官推舉,找個臺階下。誰知選出的是八爺(康熙的第八個兒子),幾乎全部的人都選八王。康熙看到這種情況,把所有的奏折都留下,不表示自己的意思。他在想這個事情該怎么辦呢?原來說大家選誰誰就是太子。但是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情況。康熙到第七天接見大臣的時候就變卦了,開始追查投票有沒有舞弊的行為,結果查到了上書房的大臣馬齊。據(jù)說,馬齊在自己手心里寫一個“八”字,見到誰,就把手伸開給人看。但是,如果八王平常是一個無所作為的人,臨時招人拉票也是沒有用的,由此可見八王早有預謀??滴醺械角闆r很可怕,就借馬齊這個事情把原來的決定推翻了。理由是因為八王的母親是辛者庫的賤奴,出身微賤;他本人也沒有帝王的氣量。但是,大家都不服氣,兒子不服氣,大臣也不服氣,這時候唯一能夠得到實惠的是太子??滴踔匦铝⒒识迂返i(原來的太子)為太子。太子本來就勢單力薄,沒有多大的實權,主要是依靠皇四子胤禎和皇十三子胤祥的支持,經(jīng)過這樣一投票,他們對太子也不那么忠心了。而且出現(xiàn)了新的勢力,最顯眼的是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