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姚國材認為,那時總部對他們并不是非常信任,但這也非意外:“美國人原本對‘中國制造’的質量就心存疑慮。再說,當時連我們自己也不太相信,(我們)第一次就能順利過關?!?
這天凌晨3點,姚國材果然接到了美國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出問題了”,代碼輸入備份的總庫之后,程序運行不正常。
然而,經過細心的檢查后,姚國材發(fā)現問題并非出在他們的代碼中,而是總部的備份數據庫本來就存在一些漏洞。當總部把問題代碼修復后,工程院提交的代碼便成功運行起來。
在贏得總部產品部門的信任之后,Exchange團隊逐漸開始承接一些更加核心的項目。這時,測試的人手稍微寬裕,陳天開始專職服務于這個團隊。2005年,姚國材又成功地游說到他的好友、資深項目經理蕭永正加入工程院。至此,Exchange團隊配備了完整的開發(fā)、測試和項目經理三組人馬。到了2007年,工程院Exchange團隊的人數已經達到70多人。
著名的美國IT刊物《InfoWorld》于2005年對Exchange Server 2007進行了產品評測。在其評出的十大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中,WebReady Document Viewing、Exchange Management Shell和Outlook Web Access均由工程院的團隊主導開發(fā)。
雖然后來Exchange團隊迅速發(fā)展壯大,但他們卻仍小心翼翼地摸著石頭過河。姚國材說:“誰也沒有100%的把握能成功?!?
林斌說:“Exchange的成功雖然有很多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我、姚國材、陳天和蕭永正4個人在微軟工作的年頭加起來,恐怕超過70年。當時我們沒有太多有經驗的人,但是,由幾個核心人員帶隊、培養(yǎng)更多新人的做法,后來被證明是有效的?!?
2009年年底,已經晉升為資深經理的梁文杰無意中翻出一封舊郵件,郵件的內容是三年前他的美國導師寫給他的反饋意見。重讀這封早已被遺忘的郵件,讓梁文杰回憶起他加入微軟亞洲工程院之初的情景,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