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節(jié):捌房謀杜斷(10)

貞觀之治 作者:劉后濱


貞觀十七年(643),太宗對監(jiān)修國史的房玄齡說:“史官所記之國史,都不讓人君觀看,這是為何?”

房玄齡答曰:“因為史官的記載,既不虛美又不隱惡。人主見了一定會發(fā)怒,所以不敢獻給圣上看?!?/p>

太宗卻說:“朕跟以往的君主不一樣。希望可以自己看看國史,以后就能夠改正不足、發(fā)揚優(yōu)點,從而更好地治理國家?!?/p>

房玄齡心里明白,太宗是想看看玄武門事變到底是如何記載的,即使有諫官勸阻也沒有用。果然,諫議大夫朱子奢上書,請求太宗不要親觀國史,太宗沒有采納。于是,房玄齡將國史摘錄了一些,呈給太宗。

太宗看過之后,對玄齡說道:“六月四日玄武門之事,何必寫的那么隱晦呢。令史官如實寫就是了?!?/p>

玄齡趕忙領(lǐng)旨。他明白太宗的意思,就是纂改國史,將奪權(quán)說得合情合理。雖然身為宰相,房玄齡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可是作為太宗的屬下,他這個管家選擇了忠于主人的立場。情有些時候是會戰(zhàn)勝理的。

可是有時候,太了解反倒令房玄齡幫不上太宗的忙了。

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太宗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立魏王李泰為太子還是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當(dāng)時朝中分為兩派,各有所支持,但房玄齡自始至終都沒有表態(tài)。不是因為房玄齡明哲保身,而是因為他十分矛盾。房玄齡明白太宗喜歡魏王泰,可是他也清楚地看到朝中的形勢發(fā)展對晉王治有利,太宗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正因為對太宗,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太了解,房玄齡才陷入了和太宗一樣的矛盾中。他覺得勸太宗立誰都會增加太宗的困擾,所以干脆不發(fā)言。也許當(dāng)時,真的能不懷個人目的、而又能同情、理解太宗的,也就只有房玄齡一個人了。

而太宗以及他的家人也同樣不只是將房玄齡看作一個大臣。

貞觀十年(636),長孫皇后生病,久治不愈。

太子承乾很是擔(dān)憂母親的身體,一日侍奉之際,偷偷建議:“母后,不如奏請父皇赦免一些罪犯或者度人入道,積些功德,也許母后的病會好轉(zhuǎn)?!?/p>

“萬萬不可?!遍L孫皇后聽了堅決不同意,“生死有命,非人力可以挽回。如果為善有用,我平日也不是為惡之人;如果無用,那又何必?赦免罪犯乃是國家大事,佛、道也是關(guān)系到國家政體的。我怎么能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壞了國法?此念不可對你父皇提起,知道了嗎?”

太子含淚點了點頭??墒撬€是不忍母后受到病痛的折磨,于是專門找到了房玄齡,將這個想法告訴了他。

房玄齡明白太子的心意,于是將此意轉(zhuǎn)達給了太宗。

太宗聽了也很是悲痛,對房玄齡說:“皇后為朕操勞太多了啊,朕對她關(guān)心太少了。可憐承乾這孩子有這個孝心,他的建議也不是不可行啊?!?/p>

后來因為皇后的堅持,太宗沒有接受承乾的意見,但此舉卻是發(fā)人深思的。

太子將這等家事告訴房玄齡,自然就是沒有把他當(dāng)成外人。也許在他的心目中,這位管家反倒比嚴(yán)厲的父皇更親切。所以他不敢告訴太宗卻告訴了房玄齡。而太宗對房玄齡扮演傳聲筒的角色也沒有異議,絲毫不覺得這是介入了他們的家事,可見他們一家對于房玄齡的感情是多么特殊。

當(dāng)年的六月,皇后病危。

在立政殿中,太宗拉著奄奄一息的長孫皇后那瘦弱的手,泣不成聲,他這位妻子,實在為自己付出太多太多。

“陛下不要太傷心了,人總有一死。”皇后已經(jīng)氣若游絲。

“朕以為還有許多日子能與你一起,誰知老天如此待我們?!碧谡娴暮芎蠡?,沒有多照顧自己的愛妻。

“臣妾還有事想跟陛下說。”長孫皇后掙扎著想起來。

太宗輕輕扶起她,讓她靠在自己身上。

“房玄齡……在陛下身邊最久,各種密謀,他全參與其中……可是,此人沒有泄露半點秘密……如果沒有什么大的過錯,希望……希望陛下不要棄之不用?!闭f了幾句話,皇后就已經(jīng)體力不支。

太宗明白,是皇后知道他因為一點小過錯把房玄齡打發(fā)回家了,才說出這番話來。

“朕知道了,聽你的,馬上派人召他回朝。你什么時候能想想自己啊,朕的皇后!”太宗再忍不住眼中的淚水,他發(fā)現(xiàn)懷中的人竟是那樣的輕,仿佛沒有了重量一般。

長孫微微一笑,她多么遺憾不能陪伴自己的愛人到最后,不能再為他盡一份力:“玄齡不是外人,陛下也知道的啊。”

太宗當(dāng)然知道,即使沒有長孫皇后的臨終遺言。房玄齡是除了皇后之外,為自己想得最多的人,正因為如此,太宗一直都很重用他。

房玄齡幾次上表請求退休,不再當(dāng)宰相了,太宗都沒有同意。并且還對房玄齡說:“國家及朕都依賴愛卿,一旦卿突然離職,就讓朕感到好像失掉了左右手一樣。只要愛卿的身體還可以,就不要再說去職離任的事了?!碧趯⒎啃g比做自己的左右手,而將魏徵比做自己的鏡子,真可謂是精辟的論斷。

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早太宗一年去世。在陪伴了太宗三十二年之后,房玄齡永遠(yuǎn)地離開了,享年七十歲。在他去世之前,還上表進諫,勸太宗不要出兵征討高麗,其為國為主,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縱觀房玄齡和杜如晦的一生,可以說是:生前位極人臣,身后名留青史,得遇知己之主,又逢共事之友。他們共同努力,輔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并最終完成了自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最重要的一場制度變革,在歷史的轉(zhuǎn)折點上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