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徵才指出守成更難。魏徵希望他的提醒可以讓太宗居安思危,繼續(xù)保持貞觀前期的作風,從而將貞觀之治保持下去。
在貞觀十三年(639),魏徵還特地上疏,明確指出這些年以來,太宗在十個方面都有漸不克終的苗頭。其中一個就是濫用民力,還說百姓沒有事情干就生驕逸之心,只有讓他們多服勞役才容易管束。這與貞觀前期的安民之道無疑是天差地別。太宗看了,深表贊賞,跟魏徵說:“卿所上疏,朕已經(jīng)令人寫在了屏風上,可以方便常常觀看,提醒自己?!?/p>
說實話,魏徵經(jīng)常性的提示,確實使太宗思想上提高了許多警惕。貞觀十五年(641),太宗還對侍臣們說:“朕有二喜一懼。這些年來糧食豐收,長安一斗粟才三、四錢,這是一喜;邊境安寧,四方臣服,這是二喜。但天下太平則驕侈易生,驕侈將導(dǎo)致危亡,這是朕害怕的事情?!边@說明魏徵提出的居安思危、善始慎終等政治原則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了太宗的重視,為貞觀之治局面能夠持續(xù)較長的時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而魏徵之所以能夠做到高瞻遠矚,幫助太宗在天下大亂之后制定出迅速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方針,并在不同時期提出針對性很強的治國原則,協(xié)助太宗開創(chuàng)并維護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面,是與他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和經(jīng)歷分不開的。
一來魏徵掌握了儒家統(tǒng)治理論,有深厚的理論基礎(chǔ)。魏徵在隋末的時候跟從當時大儒王通(文中子)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尤其是對《尚書》和《禮記》等有專門研究,對儒家治國理論有深入探討。
貞觀三年(629),太宗任命魏徵擔任掌管本朝國家圖書秘籍的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魏徵鑒于當時喪亂之后,典章紛雜,建議太宗召集學(xué)者校定四部書。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工作,完善了國家的圖書收藏。后來魏徵又認為戴圣《禮記》編次不倫,所以親自花費了數(shù)年時間,編寫了《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不僅削減了原書的重復(fù)之處,并且采先儒的訓(xùn)注進行了注釋。甚獲當時好評。
魏徵除了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努力提醒太宗將其中積極的思想落實到政策制度上來。從前面魏徵提出的那些修身啊、兼聽啊、慎終啊等等問題就可以看出來。他可以說在任何時候都不忘記自己的這一使命。
有一次,太宗在洛陽宮宴請群臣,酒酣之時,要求每人各就一事賦詩一首。
太宗自己先說:“朕就《尚書》來賦一首: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贝蠹叶家黄鹋氖址Q好。
魏徵則說:“那臣來賦西漢: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qū)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jīng)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p>
太宗聽了,說:“魏徵他是要借西漢初年叔孫通幫助劉邦制禮作樂的事,來建議朕從儒家經(jīng)典吸取治國思想??!魏徵每次說話,都一定要用禮來約束我??!真是用心良苦。朕會好好記得的?!?
的確,貞觀一朝在繼西漢董仲舒之后,第二次全面地將儒家思想落實到治國實踐,并將儒家的外王理論發(fā)揮到了極至。這其中魏徵的貢獻十分巨大。
其次,魏徵對歷史非常熟悉,了解歷代治國經(jīng)驗教訓(xùn)??v觀魏徵的各種章表奏疏,無處不在大量地引用歷史典故。他還是貞觀時期編修史書的主要負責人,當時的分工是令狐德、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徵則對這些史書進行統(tǒng)稿,并作序論,這些書修成后,都受到了時論的稱贊。魏徵還主持編撰了五十卷的《群書治要》,從歷史典籍中總結(jié)了許多治國思想。
太宗對歷史的高度重視其實也受了魏徵的影響。太宗知道魏徵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故而經(jīng)常與他討論歷史上的治亂興替。貞觀七年(633),太宗有一次對魏徵說:“自古以來,諸侯王能自己保全自己的特別少。這都是由于從小生長于富貴之中,驕奢淫逸,大多不理解親君子遠小人的道理。朕希望所有子弟都能知道一些自古諸侯王的言行舉止,多多警惕,最后能夠善終。愛卿為朕編一本這樣的書吧,采錄一些古來帝王子弟成敗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