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節(jié):三大案迷霧中朱由校登基(11)

大明悲歌:血染天啟王朝 作者:木梓


王安在萬歷時期就是保護與輔佐朱常洛、朱由校的主要角色。他的學問、人品據(jù)說極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好太監(jiān)的典型,在當時宮廷內外、朝野上下享有不低的聲望。

朱常洛當皇帝后,王安已經(jīng)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屬大內主管,與外廷之內閣對舉,被人們稱為內相。明人筆記中,常有"宮府之間"這句話。宮,指的就是司禮監(jiān);府,即政府的意思,指的是內閣。司禮監(jiān)與內閣,是替皇帝辦事的兩個最重要的衙門,司禮監(jiān)號稱內宮"最權貴者"。

司禮監(jiān)掌管"皇城內一應禮儀刑名"、"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章奏文書及照閣票批紅等事"。它對明政權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行使皇權。司禮監(jiān)最主要的職權是"掌印、秉筆、隨堂太監(jiān)掌管批紅及宣傳諭旨"。特別是代帝批紅,在當時被稱為"批朱"。從明宣宗破例叫太監(jiān)王振代筆之后,司禮監(jiān)不但要將皇帝的諭旨宣傳下達且掌握了批紅奏章的大權。到正德時,宦官劉瑾任此職后,"以狗馬鷹犬、鼓舞角抵取悅于武宗"。而劉瑾一手掌握了國家的決策大權,橫行霸道于朝廷內外。二是掌管廠衛(wèi)。司禮監(jiān)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等機構,掌管伺衛(wèi)、緝捕、刑獄。由世宗開始命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兼理東廠。這樣,使司禮監(jiān)集生殺大權于一身,具備了更加絕對的權力。

明代的秉筆太監(jiān)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在十歲之前,就因為他們的天賦聰明而被送入宮內的"內書堂",也就是特設的宦官學校。內書堂的教師都是翰林院翰林,宦官在這里所受的教育和外邊的世家子弟幾乎沒有不同。畢業(yè)之后逐步升遷,所根據(jù)的標準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別優(yōu)秀的秉筆太監(jiān),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飾出于大學士之手的文章辭藻。所以他們被稱為秉筆,在御前具有重要地位,決非等閑之輩。他們和高級文官一樣服用緋色袍服,以有別于低級宦官的青色服裝。有的人還可以得到特賜蟒袍和飛魚服、斗牛服的榮寵。他們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馬,在宮內乘肩輿,這都是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們的威風權勢超過了六部尚書。但是這種顯赫的威權又為另一項規(guī)定所限制:他們不能走出皇城,他們與文官永遠隔絕,其任免決定于皇帝一個人的意志,他們也只對皇帝直接負責。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五月,熹宗叫王安繼續(xù)擔任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對于這個有著無與倫比重要性的職位,《明史》稱王安對此任命"以故事辭"。王安為何要辭,此"故事"為何,頗費索解,要細加考查才能明白。其實,"以故事辭"者并非真辭,是照例有此一個過程,意在表示責任太重,恐懼不勝,先辭一辭,等待皇帝再次安慰勉勵,再奉詔就職。熹宗可能不明"故事",也可能真的出于體恤,居然真的準辭了。如果王安擔任了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這個職位,天啟以后的局面,應該會大不相同。

最初,雖然內閣首輔仍是"浙黨"首領方從哲,但當時被稱作是正人君子的東林黨人可以主導政局。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葉向高成為內閣首輔,孫慎行任禮部尚書,鄒元標任都御史;天啟二年,孫承宗入閣,兼掌兵部事,趙南星任都御史,第二年改吏部尚書。此外,高攀龍任左副都御史,楊漣也升至左副都御史,左光斗升至僉都御史。不少與他們有密切關系的官員,如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等這些正直之士都在朝中分據(jù)內閣、吏部、都察院及科(六科)、道(十三道)各部門,擔任重要職務,甚至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東林黨人一向比較關注社會問題,看到"民不聊生,大亂將作"的現(xiàn)實,它們反對大地主侵占田土,反對礦監(jiān)使四處掠奪,要求改革弊政,加強君主集權,因而獲得了良好的聲譽。由于楊漣等人在幫助朱由校即位時出了很大的力氣,因此,熹宗對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

這時的東林黨人本可以乘此勢力大張之機表現(xiàn)得大度一些,把萬歷年間的京察、國本之爭、"三案"的爭端等一筆勾銷,彌合與齊、楚、浙諸黨的罅隙??墒菛|林黨人黨見太深,一味意氣用事,以致黨爭愈演愈烈,終于釀成魏忠賢專權的慘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