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對一個國家而言,既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帕麥斯頓(LordPalmerston,1784-1865,英國首相)
美國近年的預防性攻擊,使得歐洲盟國不堪重負。在北約東擴、俄羅斯問題、阿富汗戰(zhàn)爭等問題上,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美國智庫甚至開始在討論“后北約時代”的國際秩序。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勢力極其強大,無論它發(fā)生任何的變動,都會對國際局勢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不能夠不予以重視。這里先從北約的內部分歧說起。
2008年1月15日,美國加圖研究所研究員科伯爾在其內部刊物《政策分析》上發(fā)表了《北約的新麻煩》一文。文章一開篇就說: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在開始破裂。相信在“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外交政策必勝的成員國,都承受著被證明是比所預期的要艱難得多的負擔,它們日益不能應對它們正面臨著的挑戰(zhàn)。
…………
簡言之……這個同盟的未來尚不清晰。美國應該開始與我們的盟友討論,“后北約時代”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在科伯爾發(fā)表文章后不到3個月,2008年4月8日,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庫普臣(CharlesA Kupchen)也做出類似的判斷:
北約面臨的關鍵問題,并非是分歧能否被克服,而是分歧能否被容忍……此同盟變得越發(fā)笨重,共識越發(fā)難以達成。北約最好制定一個計劃以使其保持效率。這個世界不再讓這些國家舒服地團結在一起。
一、北約的新麻煩
北約不是一盤棋,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許多國家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美國智庫說:該考慮“后北約時代”了。
“北約”是冷戰(zhàn)的產物。1947年12月,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外交部長在倫敦照會,討論德國議題,但最終沒能達成協(xié)議。因此,美國、英國、法國三國認為,蘇聯有朝一日很可能會對歐洲再次發(fā)動進攻。于是,在美國的支持之下,英國開始與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進行談判,討論歐洲聯合防御的事宜。
1948年3月17日,這五國的外交部長在布魯塞爾簽訂《布魯塞爾條約》。這份為期50年的條約規(guī)定,如果歐洲遭到軍事攻擊,締約國應提供一切援助,包括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等。
《布魯塞爾條約》簽訂3個月后,1948年6月24日,蘇聯進行柏林封鎖。于是,西歐聯盟在9月又成立了防御委員會,并設立了最高司令部。蒙哥馬利(Montgomery)為第一任總司令。
但是,為了能與蘇聯軍力抗衡,西歐國家認為美國有必要參加,因此,幾乎是在同時,開始了討論跨大西洋的軍事聯盟。這些討論的結果就是《北大西洋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