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和“七下西洋”標志著明朝初期中國航海事業(yè)進入頂峰

中國海權 作者:張世平


1405~1433年,史稱“明初時期”。這一時期,國力強盛,經濟富裕,在宋元時代豐富的航海遺產和歷史慣性的推動下,明代統(tǒng)治者出于鞏固自身地位、擴大國際影響、滿足物質享受的需要,曾集中舉國資財,先后派遣宦官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官方遠洋船隊七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從而,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yè)推向前所未有的頂峰時期。

明代初期,造船業(yè)十分發(fā)達,而且制造技術和船只生產量都居于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是發(fā)展水平較高的手工業(yè)部門。造船的種類有海上遠航用的大型海船,海上或者江河作戰(zhàn)用的戰(zhàn)船、運糧的淺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明初官營造船業(yè)規(guī)模最大的是南京的龍江船廠,還設有龍江寶船廠,專門為鄭和下西洋制造大型高級海船。福建的福州船廠是專門生產防倭船只的。廣東新會東莞船廠專門制造海上戰(zhàn)船。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即派遣鄭和等率領船隊進行規(guī)模浩大的海洋出使,除政治目的外,也是為了拓展海外貿易。鄭和首次出使,率領士卒27800人,修造大船62艘,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隊軍兵的統(tǒng)帥。他們經南海入西洋,途經蘇門答臘、阿魯(亞魯)、舊港(三佛齊國)、滿剌加(馬六甲)、小葛蘭(奎?。?,達到印度半島西海岸的古里國。此后,明成祖在位時期,又先后六次遣鄭和率舟師出使南海西洋至西域諸國,遠至今西亞與東非,史料上記載的所經國家多至30余個。鄭和的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同時,也使鄭和認識到海洋以及海權的重要。他曾向明仁宗進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于海上”?!耙坏┧麌龏Z得南洋,華夏危矣”。同時,他還提出:目前,中國艦隊戰(zhàn)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鄭和的海洋觀和海洋思想,即使以現代的政治和歷史眼光來看,應當說也是正確的,但可惜的是并沒有引起明王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視。

細細算來,鄭和的海權思想,與美國馬漢“海權論”的基本觀點有很多相同之處,而且還早于馬漢“海權論”460多年。

今天,距離鄭和遠航已經600多年了,“七下西洋”依然是一個不朽的話題。當代美國學者路易塞斯評論道:“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编嵑推呦挛餮?,有四次艦隊總人數超過萬人,而后來的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等的遠航規(guī)模最大不過兩三百人。遠航的鄭和,沒有侵略、沒有掠奪、沒有殖民,更沒有殺戮。所到之處,總體上干了三件事:一是“開讀賞賜”,宣讀大明皇帝的敕諭。二是頒布中華“正朔”,即中國的歷法,其中集中了中國人民在千百年實踐中積累的對季節(jié)、氣候的規(guī)律性認識,以及許多倫理道德、禮儀習俗等。三是給所到國家?guī)チ舜善?、工藝和文化。正因為如此,鄭和被今天的世人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和平使者”。但也應看到,耗資巨大、費時長久的鄭和下西洋,在給中國換來尊重、換來榮耀的同時,并沒有換來實惠的利益。此后,先后有倭寇、荷蘭、葡萄牙人、英國人、八國聯(lián)軍、日本人、俄羅斯人打中國人沒商量!從一定意義講,中國人遠下西洋所換來的,只有自我陶醉——“共享太平之?!?!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說明,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筆者從鄭和下西洋到清末開始的百年恥辱中感悟到:當今世界上,不要一門心思去希望別人說你的好話,更不要想著讓“全世界人民”都熱愛你,只要有人怕你特別是那些圖謀不軌的國家害怕你,那就足夠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