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0年1月10日,埃及首都開羅。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扎西·哈瓦斯(Zahi Hawass)正在向世界各大媒體宣布一項令人震驚的考古發(fā)現(xiàn):新近出土的古代墓葬群清晰地顯示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待遇優(yōu)厚的工人,而非此前人們想象中的奴隸!
在這份聲明中,哈瓦斯如是說:
“這些墓地處在開羅西郊邊緣的吉薩高地,位于近一公里長的大墓穴入口處。其年代可追溯至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7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墓內埋葬的是建造胡夫與哈夫拉金字塔的工人。”
“新鮮出土的大量證據表明這些工人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不僅有專門的后勤補給團隊每天為他們運送21頭牛以及23只羊作為食物,每三個月還能迎來一次輪休。在一些建筑石料表面刻下的日記涂鴉當中,他們竟然自稱是‘胡夫法老的朋友’……”
“這批墳墓就修建在法老的陵寢旁邊,因此墓中所葬之人絕對不可能是奴隸——奴隸的下葬點不會離法老的金字塔如此之近!”
插圖1-1
有關金字塔建造者是奴隸的說法始見于希羅多德(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的學術著作《歷史》。公元前454年至公元前445年間,這位古希臘文壇巨匠曾游歷當時已被半希臘、半波斯化的古埃及。在向多位高級祭司請教過金字塔的建造秘密之后,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為后人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為了建造大金字塔,超過十萬名奴隸共花費了約二十年時間;他們只在每年尼羅河泛濫的農閑時節(jié)才著手施工;他們用短木棍做杠桿可以輕易地將那些巨石搬到空中……”
插圖1-2
然而,此次意義重大的考古挖掘,徹底否定了希羅多德的埃及史權威。建造大金字塔的勞動群體不僅不是奴隸,而且在人數(shù)上亦遠遠少于他所描述的十萬之眾。根據最新掌握的考古學證據,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給出了驚世駭俗的結論:區(qū)區(qū)一萬人!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恐怖的數(shù)字。不要說是區(qū)區(qū)一萬人,就算是希羅多德記載的數(shù)十萬之眾,甚或上百萬人,欲建造諸如大金字塔這般浩繁的工程,也幾乎是一項沒有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是享有假期的自由民,而非飽受壓迫的奴隸,承擔了這項建設工程。
丹麥國家工程研究所的土木建筑專家曾經仔細估算過建造金字塔所需的具體工作量:根據目前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大金字塔由至少230萬塊石灰?guī)r巨石構成”這一前提推算,除去清理場地、開采石料以及其他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十萬多名勞工必須每天壘砌超過4000塊重以噸計的建筑石料,即平均每分鐘精確碼放六至七塊巨型巖石,才能保證在二十年內完成這件史詩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