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應該去影響和吸引盡可能多的感官。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萊恩·埃爾德和阿拉迪娜·克里希納曾提出:"由于味覺是從多感官衍生而來的,包括氣味(嗅覺)、材質(觸覺)、外觀(視覺)和聲音(聽覺),如果一個廣告能覆蓋到以上這些感官,就比單獨提及味覺要有效得多。"兩位研究者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同一組志愿者觀看了兩個口香糖廣告。一個寫著"刺激你的感官",而另一個寫著"香氣持久"。埃爾德先生指出:"多感官的廣告激發(fā)了更多積極的感官反應,比單一感官的廣告更大地提升了觀眾對味覺的認知度。不同的感官反應也決定了消費者對口香糖口味的評價。"
想象你自己正經過一家面包店,新出爐的面包散發(fā)著陣陣熱氣。也許這種情況不太多見,但是在北歐的一些國家,大多數(shù)超市的門口都有面包店。即使沒有,你也會聞到面包味,這是為什么?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天花板,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排氣孔正在排放烘焙的氣味。這樣的地方總是門庭若市,不僅面包店的生意好了,整個超市的人氣都很旺。
在香港,我認識的一家超市的門口就開了面包店。巨大的平板玻璃窗方便顧客觀看制作面包和點心的全過程。顧客能看到面包師的每一個動作,同時,面包的香氣也在攪動著他們的感官,使他們產生饑餓感。毫無疑問,即使是在2009年經濟衰退的環(huán)境下,這家超市仍然保持了增長的銷售業(yè)績。
美國的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在商場里排放強生嬰兒爽身粉的氣味。索尼和三星也在自己的商店里放置了傳味器,傳送一種專有的香氣,使顧客感到舒適平靜。
一次,在德國的一家DIY商店里,你猜消費者聞到了什么?你會相信嗎?--新割的青草味。隨后,消費者被問及他們對這家商店的印象,正面的回應增加了50%。另外,消費者還認為這里的店員比其他沒有香味的店鋪的店員更加勤奮、更加有學識。我還知道一家廚房用品連鎖店,他們用的是剛出爐的蘋果派味,結果銷量提升了33%。
說到電影院,你會想到什么氣味?是電影膠片,還是人山人海的汗臭味?都不對,應該是爆米花味。夾雜著奶油香氣的爆米花味和看電影這項活動似乎有天然的聯(lián)系,如果不是這個氣味,你甚至不會意識到你正在電影院。有一家芝加哥的電影院老板在門口的街道邊安裝了排氣孔,在每部電影開演前的半小時排放爆米花味。后來他告訴我,那神奇的氣味使電影院在幾分鐘內座無虛席。
坦率地講,無論是爆米花的獨特香味、咀嚼早餐麥片的松脆聲音,還是"新車氣味",都和產品本身及其性能沒什么關系,但這些成分對產品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感官刺激不僅使我們產生非理性的行為,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區(qū)分不同的產品。這些刺激因素嵌入我們的長期記憶,這些記憶將構成我們決策過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