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青黃不接的關鍵時刻,一些漢人文官填補了空缺。他們建立起一支新式的軍隊,在沒有得到正規(guī)軍多大幫助的情況下,獨力拯救了清王朝。這支新軍叫做"湘軍",也可以說是湖南軍隊。后來又有另一支軍隊問世,叫做"淮軍",或稱安徽軍隊,由李鴻章指揮。湘軍和淮軍是向現(xiàn)代中國軍隊發(fā)展的第一步。
湘軍的創(chuàng)始者是曾國藩。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江忠源指揮的一支由2000名志愿兵組成的部隊發(fā)揮了很強的戰(zhàn)斗力,使曾國藩受到了啟發(fā)。由于左宗棠是因湘軍而成名,這里應該較為詳細地介紹這支軍隊的組織結(jié)構(gòu)與武器裝備。[10]
湘軍的基本作戰(zhàn)單位是營。1個營有5名營官和500名士兵。營下面有4個哨,1哨可以看作1個連;再往下就是隊,也就是班;還有一支衛(wèi)隊,也分為若干班。各級組織和每一級的人數(shù)如下:
營官(營長)1名
親長(高級軍士,營長衛(wèi)士)3名
什長(軍士,營長衛(wèi)士)3名
親兵(營長衛(wèi)士)60名
火勇(炊事兵,營長衛(wèi)士)6名
哨官(連長)4名
哨長(副連長)4名
護勇(傳令兵,通訊兵,每哨5名)20名
什長(軍士,每哨8名)32名
正勇(士兵,每哨84名)336名
火勇(炊事兵,每哨9名)36名
軍官總計5名,士卒總計500名
1個隊或1個班通常由1名軍士、10名士兵和1名炊事兵組成。1個哨或1個連由1名軍官和107名士卒組成,裝備如下:
親兵(營長衛(wèi)隊)
2個隊配備抬炮(輕型臼炮),每隊1門,共24人。
1個隊配備抬槍(火繩槍),共12人。
3個隊一半裝備刀劍,另一半裝備長矛,共36人。
以上合計72人。
哨(連)
2個隊裝備小槍,每隊6支,兩人合用1支。共28人。
2個隊裝備抬槍。共24人。
4個隊一半裝備刀劍,另一半裝備長矛。共40人。
傳令兵和炊事兵共6人。
副哨長1人。
以上合計107人。
4哨共428人。
1營總計500人。
這樣看來,1個營的武器裝備包括2門輕型臼炮,48支小槍,90支火繩槍,95把刀劍,95支長矛。這是理論數(shù)字。實際上湘軍的裝備凡是能用的都會用上。在這些武器當中,一般認為小槍是英國人在1839-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中使用最有效的武器。這是一種老式的大口徑散彈短槍,重約20磅,防守時架在一個旋轉(zhuǎn)支座上,野戰(zhàn)時架在人的肩膀上。它能充填一把子彈或彈丸,近距離射擊是致命的武器。太平軍在清政府進入市場之前的若干年內(nèi)曾向外國軍隊大批購買這種武器。他們在1857年和1860年取得的重大勝利,多半是由于優(yōu)越的裝備。1860年清政府開始采購外國制造的武器,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禁止向造反軍隊出售軍武。到了1864年,湘軍的每個營都有幾隊裝備了改良武器,取名"洋槍隊",也就是裝備了外國來復槍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