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文研究課題和附錄內容可以看出,傅樂淑與其兄傅樂煥研究領域幾乎相同。傅樂煥的《遼代四時捺缽考》論文和《捺缽與斡魯朶》一書,曾名重一時,所達到的學術高度至今尚無人超越。傅樂淑在這個領域是下過一番苦功的,而兄妹二人研究道路的相同絕非偶然,當與傅斯年的指導或指令有關。事實上,假如不是傅樂煥于“文革”一開始投湖自盡,傅樂淑流落異邦而難以施展更大抱負,這對兄妹的學術成就比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要大得多。但僅所見成就,亦從另一個側面顯出傅斯年學術眼光的獨特和深邃。只是傅樂兄妹生不逢時,最后落了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所云“今日吾儕皆茍活”的悲愴結局。悲夫!
2003年,傅樂淑病逝于美國加州。根據(jù)“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遺愿,2004年7月,傅樂淑侄子、在美國的傅翔奉骨灰回國,遵照遺愿,葬于聊城傅氏祖塋。
[32]《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耿云志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出版。
[27、29、35、32]《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胡頌平編,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
[28]《胡適日記全編》第七冊,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30]轉引自陳漱渝《飄零的落葉——胡適晚年在海外》,《新文學史料》1991年第4期。
[33、34] 周質平《胡適的黯淡歲月》,載《東方》,1994年3期。
[36]早年曾得過美國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并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進修的湖南人朱經(jīng)農,歸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湖南省教育廳長、中央大學教育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等職。1948年年底赴美。關于朱在美國的遭遇,胡適有過如下記載。1950年5月22日:“朱經(jīng)農來談。經(jīng)農說,他曾寫二十封信向各大學找事,十五處回信沒有事,只有五封信說信已轉經(jīng)主管學系,如有需要,再寫信通知。此事使我感嘆。”1951年3月9日:“從Princeton[普林斯頓]回寓,已過七點,看了許多來信,其中一封是朱經(jīng)農三月六日的信。到了十一點,忽得朱庭祺夫人電,說,經(jīng)農今天下午心臟不濟,就死了!極慘極慘。經(jīng)農天性最忠厚,待人以誠,愛國愛人,忠于所事。去年東來,竟無以為生!最近始得FCA[聯(lián)合國]非洲經(jīng)濟委員會的資助,在Hart-ford,Coun.[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的Serninary Foun-dation[神學院基金會]安居讀書。豈料今天我剛看他的信,他已死了。我同經(jīng)農在中國公學同學,又在中國新公學同事,四十五年來,我們的友誼從沒有間斷?!保ā逗m日記全編》,第八冊,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37、40、43]《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訪問:陳存恭 陳仲玉 任育德;紀錄:任育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出版。
[38]《胡適年譜》,耿云志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39]《胡適致陳之藩》,載《胡適來往書信選》(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
[41]《蔣介石年譜》,第378頁,李勇、張仲田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2]《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