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節(jié):三、吳(1)

圖說三國演義 作者:柏宏軍


三、吳

1孫權:東吳霸主

老謀深算的張昭、周瑜為其輔佐,“馬革裹尸”的勇將程普、黃蓋為其戮力。

東漢末年,年僅十九歲的孫權,藉父兄基業(yè),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江東,可見,此人天生就具備帝王的威嚴和駕馭群臣的能力。

孫權不懂帶兵,卻長著一雙善于發(fā)現人才、識拔人才的慧眼,擅長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與群臣和睦相處。周瑜評價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p>

孫權既尊重老臣,又大膽起用新人。張昭學富五車,資歷最深,孫策殞命時,哀慟過度的孫權,完全忘記了當務之急,張昭及時出現并訓導之,直至孫權一身戎裝重新出現。對追隨過孫堅、孫策的老將,孫權認為他們忠勇有余,智謀不足,所以他逢大戰(zhàn)皆用新人:讓出身寒門的平虜將軍周泰鎮(zhèn)守濡須塢,朱然、徐盛任副手;呂蒙曾受魯肅輕慢,但孫權堅決用呂蒙,還為他廣造聲勢;陸遜被任為抗蜀主將時,孫權仿效“韓信拜將”大起將臺。

孫權也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圖,即“思有桓文之功”。經魯肅規(guī)勸,識時務者為俊杰。所以他身為王者,坐鎮(zhèn)江東,據長江之險要,拒各諸侯于彼岸。赤壁之戰(zhàn)前夕,面對數倍于自己兵力的曹氏軍團,孫權并非沒有躊躇。戰(zhàn)敗,長江門戶被打開,必將生靈涂炭;不戰(zhàn),無法給父兄亡靈交代,子民也將成為亡國之民。權衡再三,他打了這場戰(zhàn)爭,贏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后來數次南征,也都止步于長江。

孫權百般警惕,與蜀和親,繼而又想與魏通婚,在江畔筑就了一道天下諸侯無法攻克的屏障,保障了江東一方的太平。此等隱忍與韜晦,不得不令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2周瑜:英年早逝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國志》中,周瑜的形象是完美的。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姿質風流,文武雙全,且精通曲藝。烽火連綿的亂世更顯其出眾才情,助孫策平定江東,既為謀士又為武將,與孫策分娶大小二喬,傳為千古佳話。赤壁一役,更是名震天下。

演義中的周瑜常常被冠以“器量窄小”之名。但在沒有遇到諸葛亮的時候,他同樣具有儒將風采。他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領導群雄,擁有世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他出場后,不但為孫策推舉名士,還輔佐其攻占橫江、秣陵、江夏等江東要地,回師平豫章,定廬陵,最終平定江東,令東吳逐漸形成與魏抗衡的強盛實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