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蜀
1劉備:皇叔之夢
“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p>
《三國演義》中,劉備空有中山靖王后裔之名,既無曹操般的家族勢力,也無孫權父兄遺留的基業(yè),卻憑著耐性和仁義,在三分天下中占一席位。
劉備自稱劉皇叔,一生懷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以“光復漢室”為己任。但勢單力薄的他一直不敢表露,以至于與曹操青梅煮酒時,以為曹操識其韜晦,驚得手中匙箸落地。
為完成心中的理想,劉備先后投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璋,閱人無數(shù),練成了超凡的政治手段。于長阪坡惜趙云而摔親子于地,三顧茅廬求“臥龍”,誠比周文王渭水訪賢。
劉備的仁義之心,令驚世雄才諸葛亮以及有萬夫不敵之勇的趙子龍等五虎將都終身追隨,至死不渝。白手起家的劉備,從兵不滿千,至十數(shù)年間,巧收四郡、席卷益州。屢敗屢戰(zhàn)、苦心經營的他,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然而,忠義的信條,至性至情的性格束縛了他,甚至令他付出夢碎的慘痛代價。陶謙三讓徐州才肯接受;遲遲不奪劉表、劉琦的荊州牧;張松獻圖,法正內應,奪益州水到渠成,他卻因與劉璋同宗而執(zhí)意不從;恪守諾言,為弟報仇,率七十萬大軍揮戈南下,結果不但無功而返,還令蜀漢國力大削,后來經過長時間休養(yǎng)生息,才又勞師動眾六出祁山,即使如此,依然寸土未得。
在劉備生命的最后兩年,蜀漢人才凋零,輔君之人只剩一個諸葛亮。他給兒子劉禪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不過,在世襲制時代,敢把江山交托于外姓之人者,也只他劉備一人。
2諸葛亮:寂寞智囊
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號“伏龍”,直至他星殞五丈原,諸葛亮一直處于小說的中心位置。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提出據(jù)蜀、聯(lián)吳、抗魏的思想;一出山,即令天下三分?!盎馃┩?、“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料事如神;南征北伐,驕兵計、疑兵計、反間計、空城計,計計得勝。
古來圣賢皆寂寞,諸葛亮亦不例外。被譽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諸葛亮,時常長嘆“群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諸葛亮一生,都在獨力支撐蜀漢大廈。剛出山時,張飛鄙視過他的出身。兄弟們早已在政治上及地域上和他徹底分了“家”,劃清了界限,諸葛瑾就一直與他各事其主;就連賢妻之父,本為隱人高士的黃承彥,也因婦人之仁放走了他布陣圍困的強敵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