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赤壁大戰(zhàn)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他在南屏山七星壇上披發(fā)仗劍、踏罡步斗、施法術借東風的場面,使人們幾乎無法分辨諸葛亮到底是人還是神仙妖怪。難怪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作家羅貫中“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借東風的描寫,到底是憑空杜撰、神化夸張之辭,還是事有所本、言之有據(jù),當時是隆冬季節(jié)只有西北風,那么如何解開這一千古之謎呢?
赤壁大戰(zhàn)時,孫劉聯(lián)軍指揮部決定對曹操實行火攻,但隆冬季節(jié)只有西北風,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聯(lián)軍在東南方,曹兵在上風頭的位置,聯(lián)軍若放火去燒,只會傷了自家戰(zhàn)船,當時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時,孔明愿為聯(lián)軍憑天借到三日上夜東南大風,以應戰(zhàn)爭急需,并約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時。周瑜為之撥兵筑壇,等候動靜,在約定日子的當夜三更時分,果然東南風大起,聯(lián)軍乘風出擊,火燒赤壁,大敗曹兵。還在孔明隨周瑜剛出兵時,他就告訴劉備說:“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保ā度龂萘x》第四十五回),并吩咐劉備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派趙云駕船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他。
時逢冬至,陽氣生長
十一月二十日是什么日子呢?原來那天是冬至之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上有“得到日光照最多”和“得到日光照最少”的兩個日子,這會引起地球表面各種氣候的變化,古人雖不了解這樣深層的道理,但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轉(zhuǎn)折性日子的存在,分別命之為“夏至”和“冬至”,并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概括這兩個日子后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按照這個規(guī)律,冬至之前,如果陰氣旺盛,在長江沿岸表現(xiàn)為西北風,那么冬至之后,陽氣生長,風向則要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為東南風。諸葛亮正是在隨季節(jié)而生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上大做文章,貪天之功,神乎其神,迷惑了周瑜。其實,即使在起風的當天,諸葛亮對是否有風尚無絕對的把握。他對身邊的魯肅說:“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diào)兵,倘亮所祈無用,不可有怪?!保ā度菅萘x》第四十九回)有人認為,諸葛亮能知道起東南風的日子,是他事先在江岸漁民中了解當?shù)貧夂蜃兓奶攸c而知道的。當然不能排除這一可能,孔明若能這樣做就更好。然而,孔明若是知道了“冬至一陽生”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就可以準確地把握起東風的時間了。赤壁東南風大起時,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操笑著回答:“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既然曹操也知道這種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那孔明當然就更可能掌握和運用這一規(guī)律了。
故弄玄虛,詐稱借風
時逢冬至,自有東南風起于江岸,孔明所以向周瑜詐稱自己借風,一是要故弄玄虛,貪天之功為己有,在破曹戰(zhàn)役中“爭”得一份大功,作為日后占有荊州的重要借口。例如一次魯肅來索要荊州,他就提出:“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詐稱借風的第二個原因是他要擺脫周瑜,迅速回到自己軍中,調(diào)兵遣將,與周瑜爭奪曹操失地。事實上,孔明為他離開周瑜營寨,事先做了許多準備工作:第一,吩咐劉備在甲子日東南風起時派趙云在指定地點接應;第二,以祭壇借風為名離開周瑜營寨,既擺脫了周瑜的直接監(jiān)視,又造成了對他的麻痹;第三,起風的當天尋找借口打發(fā)走了身邊的魯肅;第四,起風前對周瑜派來的守壇將士下令:“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他利用兵士對祭壇借風的神秘感剝奪了他們的一切自由,直到周瑜派兵來捉他時,守壇將士仍在執(zhí)定旗子,當風而立。這為他的行動自由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方便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