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出生于西魏時代,卒于682年,對于其具體年齡,說法不一,莫衷一是,不過都逾百歲。作為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被尊稱為"藥王"。
《新唐書·孫思邈傳》中記錄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與孫思邈的一段對話,有關治病與保養(yǎng)。
孫思邈在盧照鄰詢問名醫(yī)治療疾病之道時,是這樣說的。
天地之間有四季變化和五行之道,寒暑交替,冬夏循環(huán)。天地之氣和為雨,怒為風,凝結為霜雪,發(fā)散為霓虹,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對于人來說,人有四肢五臟,要活動要休息,要呼吸吐納,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wèi)氣;彰顯于志則顯現(xiàn)于氣色精神;發(fā)于外則為音聲,這是人的生命規(guī)律。
自然與人是一樣的。如果陰陽失去平衡,偏于一方,那么蒸騰則發(fā)熱,閉塞則生寒,糾結為腫瘤,下陷為癰疽;狂奔時會氣喘吁吁,陰液枯竭則上火。各種征候都有明顯的表現(xiàn),天地也是如此。
養(yǎng)藏貼吧
藥王這里特別強調(diào)"慎"和"畏",也有其特別的用意。
這里畏懼其實便是"藏"的一種理解,有畏,才會低,低頭才見水中天,才不張揚,才不會釋放太過,這是"藏"在心理方面的特點。中醫(yī)中說,七情致病,喜怒憂思悲驚恐是人的情緒變化,有時情緒需要宣泄,為了緩解壓力,有時情緒必須收斂,因為七情傷身。
識自然,調(diào)情志,是準確把握養(yǎng)"生"與養(yǎng)"藏"理念的兩把鑰匙。
藥王不僅留給后人養(yǎng)生治病的理念,還留下了許多具體的養(yǎng)生養(yǎng)藏之法。
第一,發(fā)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fā)熱,然后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jīng)后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可防止頭痛、耳鳴、白發(fā)和脫發(fā)。
第二,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fā)出聲響,做36下??梢酝ㄉ舷骂€經(jīng)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三,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后將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
第三,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nèi)壓,放手,會有"噗"的一聲,重復10次,然后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后腦風池穴10下,每晚臨睡前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四,膝常扭。雙腳并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jié),預防衰老。
第五,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此外,還有運睛、擺腰、揉腹、提肛等簡明運動法,我將在下面的章節(jié)結合日常病痛再做進一步詳實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