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節(jié):第三章 雄風(fēng)下的幽靈(4)

隔墻有耳:中國歷史中的告密往事 作者:何木風(fēng)


有一天,呂后慌忙召來相國蕭何,把欒說的告密說了一通,最后認定,韓信肯定是和陳商量過謀反的事情。

聽了呂后的話,蕭何也覺事態(tài)嚴(yán)重。經(jīng)過密謀,兩人決定:由蕭何去見韓信,詐說叛軍已經(jīng)被劉邦平定,陳已死,諸侯與群臣皆入朝祝賀,也請韓信入朝致賀。

蕭何去見韓信,把來意一說,韓信果然跟著蕭何到了長樂宮。

結(jié)果可想而知,韓信進宮見不到皇帝,只見到了一大批武士,把他捆綁起來。呂后可沒有劉邦那么仁慈,連問都不問,就將他殺掉了。

韓信臨死前,并沒有說自己是否要謀反,司馬遷認為韓信的確與陳探討過謀反事宜:“陳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唬骸▽④娏钪??!搓幒钤唬骸?,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jǐn)奉教!’漢十年,陳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奴,欲發(fā)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p>

韓信被殺后,劉邦回到洛陽,聽了這個消息后,又喜又嘆。至于韓信是否真的要謀反,劉邦沒有問。于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那兩個告密者也成了歷史諱言之人。

許多人對韓信之死表示惋惜,有人認為他在齊王任上時,靠實力就能與劉邦項羽鼎足三分。如果在那個時候不造反,楚王時的光桿司令和淮陰侯時的無兵無卒,“造反”實在是玩火自焚。

不得不說,開國功臣大都不得善終,如果不是一個規(guī)律,也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漢朝初年,劉邦辛苦奔波,全是為了各地造反的諸侯王。韓信雖然沒有造反的實證,但卻有造反的實力,這不能不讓劉邦有所顧忌。況且,韓信當(dāng)初要挾劉邦的事,總不能讓劉邦痛快,所以,韓信后來之死是必然的,但卻不是必須的。因為有告密者。

如果說第一個人的告密是劉邦搞鬼的話,那么,第二個告密者可是有名有姓,有據(jù)可查的。劉邦當(dāng)時正在前線拼命,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找個告密者告發(fā)韓信。

所以說,韓信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是告密者毀了他;如果他沒有想過造反,那么,是劉邦利用告密者毀了他。

告密者在漢朝初年,所能擔(dān)當(dāng)?shù)慕巧峙乱仓幌抻诖?。至少劉邦在那段時間忙于剿殺諸侯和與匈奴的對峙,國內(nèi)百廢待興,他不可能將秦朝的告密制立即繼承過來。不過,秦朝的告密制度顯然是給了他種種啟示,聰明的人往往都能利用告密者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不能因此認為,劉邦是個光明磊落的皇帝,只是因為漢初的政體是郡縣封國并存,集權(quán)制度還沒有被強化到必須要帝王一個人來處理國家大事,所以,劉邦在治理國家的大范圍內(nèi)還不需要告密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