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在法國,《廣島之戀》的票房就超過了《魔美人》(lafemmeetlepantin)、《法律》(Laloi)、《柔弱的女人》(Faiblesfemmes)、《女人的爭斗》(Durififichezlesfemmes)、《鮑鮑斯》(Bobosse)和《小教員》(Lepetitprof)??梢?,我們過去低估觀眾,質疑他們的眼光是不對的。
人們對電影導演的最低期待就是,他至少是一位藝術家,不管他的技藝是否爐火純青;此外,他多少要表現(xiàn)出一點野心:就像所有小說家都渴望獲得“龔古爾獎”,所有電影導演應當都懷揣著贏得“路易·德呂克獎”的夢想。沒有抱負,逆來順受,百依百順,這些才是暗殺法國電影的元兇。
年輕導演的成功喚醒了前輩的野心。1959年將成為電影史上意義非凡的一年,不但因為這一年有五六位年輕導演嶄露頭角,而且因為這一年,讓·雷諾阿、讓·柯克托(JeanCocteau)、雅克·貝克(JacquesBecker)、阿貝爾·岡斯(AbelGance)和羅伯特·布列松完成了他們最具野心和膽識的作品。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觀眾的配合,但我認為,電影開拍前,導演最好不要過多考慮觀眾的反應。
的確,只有當我們在意并清楚觀眾的反應,我們才應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像布列松那樣懂得與觀眾保持距離的導演,觀眾反而愿意主動向他走近;觀眾“在行走”。即使觀眾不“行走”,影片也不會因此遜色,因為導演沒有因為觀眾而做出任何不必要的妥協(xié)。
當然,這并不是說觀眾的意見無足輕重。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說,夫妻之間,總是妻子決定兩人要看什么電影。女士在電影方面享有決定權,這并不僅因為她們光顧電影院的次數多于男士。更因為女士對電影這種表達方式極為敏感,而且與男士相比,她們更容易被作品的個性深深吸引。
不過,至今為止,拍電影的都是男人,而且這些電影都是為男人而拍。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也許是探尋女性內心秘密的第一人……而《廣島之戀》可能是第一部真正為女性而拍的電影,至少,該片第一次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女人,而不是風情萬種的漂亮姑娘或者蕩婦。從第一個畫面到影片結束,女性的平等問題始終一目了然,這在電影史上前所未有。
總的說來,女人比男人勤快,她們天生靈敏,所以女性觀眾會努力跟上導演的思路。換句話說,大概是女人為電影保留了交流的特點,之前,這似乎是戲劇的專利。
我認為不必再借助懸念或過度渲染來表達。利用這些低級手段增添影片效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我想,應該用盡可能少的手段打動觀眾。我堅決反對濫用手法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