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明軍企圖回撤,但軍隊尚未出發(fā),就不斷遭到瓦剌騎兵的窺伺以及繞營的騷擾。為了避免出現(xiàn)意外,明英宗停止了撤退,雙方派遣使者進行和談。
瓦剌的領(lǐng)導人非常聰明,他們抓住明軍企圖撤退卻又擔心受到襲擊的矛盾心理,假裝撤圍,讓開通往京師的道路。明軍果然中計,將士們迫不及待地離開宿營地前往低洼之處尋覓水源,以解焦渴。大家都想盡快離開土木堡這個干旱得冒煙的鬼地方,動作靈活的人從后面趕上,擠壓著前面步履蹣跚的人,好像農(nóng)夫爭先恐后地趕集一樣,局面漸漸失控,陷入了無組織狀態(tài)。
瓦剌肯定不會放過這么好的破陣機會,他們的騎兵從遠方迅速殺回來,四面沖擊。明軍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很多人毫無還手之力,引頸就刎。
此役明軍幾乎傷亡殆盡,明英宗突圍不出,下馬據(jù)地而坐,最后被俘。而倒行逆施的王振早已觸犯眾怒,在混亂中被護衛(wèi)將軍樊忠用錘子打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土木堡戰(zhàn)死的高官顯要有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xiāng)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還有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以及副都御史鄧等數(shù)百人。
瓦剌軍隊打掃戰(zhàn)場,搬走了明軍拋棄的堆積如山的輜重,勝利轉(zhuǎn)進。事后,宣府總兵楊洪帶人來到土木堡舊戰(zhàn)場,還拾得3800余頂頭盔、120余副甲胄、290余面圓牌、2.2萬余把神銃、44萬支神箭、800個大炮。特別要注意的是,瓦剌竟然沒有搬走明軍遺下的46萬件火器,這可能意味著精于騎射的瓦剌人,尚未習慣使用火器。
楊洪將1萬把神銃、25.8萬支神箭、540個大炮撥給宣府、萬全、懷安、蔚州等衛(wèi),加強邊防。其余的1.6萬把神銃、18.2萬支神箭、260個大炮,則發(fā)往萬全都司貯藏。
就這樣,曾經(jīng)名揚天下的京師三大營從此威風掃地,一蹶不振,后來雖然建制得到重組,但戰(zhàn)斗力一直未能恢復過來。
兵多將廣的京營在土木堡為什么敗得這樣慘?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述所說的日漸腐朽,積重難返之外,還與明軍統(tǒng)帥部忽略神機營,指揮不當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