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水師裝備了大量火器,主要有火銃、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大小火槍、火箭、神機箭、火蒺藜以及燃燒性火器“沒奈何”等。下面先對槍炮等管形火器的性能作一介紹:
火銃,一般是指盞口銃或者碗口銃。盞口銃因銃口形似酒杯而得名。碗口銃因銃口形似大碗而得名。古人有意擴大這些銃的銃口是為了減小膛壓、防止爆膛。這兩種銃的結構差不多,炮身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盞口形(或碗口形)、前膛、藥室及安裝炮架的尾銎。從保存至今的一些小型碗口銃來看,其長度約為31.5至52厘米不等、口徑為10厘米左右、重約8.35至26.5公斤。而有些大型的碗口銃炮,其長度約為63厘米、口徑約為23厘米、重量為73.5公斤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的人還沒有將銃與炮明確區(qū)別開來,所以盞口銃與碗口銃有時又可以用來代表盞口炮及碗口炮。
古人為了讓各種火器連續(xù)射擊,想盡了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對軍械進行改革,以碗口銃為例,這類火器后來被裝上了特制的炮架。所謂特制炮架,是在一張凳子上面鋪塊木板,再把兩門碗口銃分別嵌入這塊木板的頭尾兩端,另外木板的中間還有一個活動軸子,這個軸子可讓木板自由轉動。在作戰(zhàn)時,當木板頭端的銃射擊完畢后,便利用軸子將木板向后作180度的轉動,讓木板首尾倒置,再發(fā)射尾端的銃。經(jīng)過這樣的改裝,碗口銃便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連射兩次了。然而,連射兩次之后勢必又要暫時停頓下來,重新裝載彈藥,還是達不到長時間快速地連續(xù)射擊的效果。
大小將軍筒,即是大小將軍炮,因威力比較大,因此冠以“將軍”之名。根據(jù)保存至今的一種大將軍炮,炮身長約80厘米、口徑22厘米、重34.8公斤;另一種小將軍炮長約55厘米、口徑7.3厘米、重約20公斤。
大小鐵炮,炮型類似于將軍炮,元代的炮多用銅來造,后來進一步發(fā)展為鐵制,僅就成本而言,鐵炮比銅炮便宜得多。古代最先使用鐵炮的是朱元璋軍隊,根據(jù)保存至今的文物,大鐵炮的炮身長約100厘米、口徑21厘米、尾長10厘米。在這里要指出的是,這類炮為長條形的直筒狀,炮口不再好像盞口炮及碗口炮那樣呈喇叭狀敞開,因此比盞口炮及碗口炮的膛壓要大,射程更遠。為了防止爆膛,炮管外面有四五道箍,兩側還各有一根炮軸,方便運輸。
上述所有的槍炮全沒有準星及照門,不能精確瞄準射擊。不過,這些槍炮在近距離發(fā)射時還是很容易射中漢軍體形超級巨大的戰(zhàn)艦。
朱元璋的軍隊除了管形火器之外,還有用來焚毀對手戰(zhàn)艦的燃燒性火器。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