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更在于他以敏銳的思想觸覺,探索到了另一個“幽靈”的強大生命力,從而在中國第一個接受并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斗ǘ砀锩容^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名篇,給被關在鐵屋子里將要悶死的國人鑿開了一道透光的縫隙,使人們看到了更能振奮人心的光明與希望。針對《新青年》出版間隔長、容量有限、與現(xiàn)實結(jié)合不緊等缺陷,1918年冬由陳獨秀、李大釗及張申府創(chuàng)辦了一份《每周評論》。它以刊登短篇文章、注重時事批評、出版迅速為特點,以“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主張公理,反對強權”為宗旨,及時配合了新文化運動,是當時影響僅次于《新青年》的重要刊物。當時就有人稱看《新青年》,不可不看《每周評論》。
李大釗對北大感情極深,把北大比作“黑暗中之燈塔”,說“我個人心中沒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對于李大釗在北大之地位和作用,章士釗在為張次溪《李大釗先生傳》作序時曾給予這樣的評價:“守常一入北大,比于臨淮治軍,旌旗變色,自后凡全國趨向民主之一舉一動,從五四說起,幾無不唯守常之馬首是瞻,何也,守常之強,其誠摯性之感人深也?!?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講歷史的人都知道“南陳北李”之說,“南陳”指陳獨秀,“北李”即指李大釗。正是他最早在北京組建了共產(chǎn)主義領導小組,鄧中夏、高君宇等很多青年受他影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有些人后來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活動家。毛澤東也曾經(jīng)說過,李大釗是他的老師,在李大釗的幫助下他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10月,楊昌濟教授領著一個滿面紅光的高個子青年來到北大圖書館,想找份工作。李大釗覺得這個青年言談舉止非同一般,當即答應安排他當助理員,月薪8塊大洋。這個青年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后來接受斯諾采訪時回憶說,他一邊在圖書館工作,一邊旁聽哲學和新聞課。(毛澤東似乎從來不炫耀或不屑于說自己也是北大人。)偉大領袖甚至還不怕人貶他笑他,說:“大家都不理我”,“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講南方話”。新中國成立后回憶崢嶸歲月,他還念念不忘地說:“30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師?!?
李大釗一生清廉。北大教授薪水每月以大洋論,初級為240元,隨后可以加到280元。按當時北平的生活標準,這收入至少可以養(yǎng)得起四五十口人。但是李大釗生活卻十分簡樸,經(jīng)常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節(jié)省下來的錢大部分用于報紙和組織的活動經(jīng)費,或是接濟貧困學生。但為此故,他的夫人趙紉蘭女士常為柴米油鹽發(fā)愁。后來,蔡元培校長不得不關照學校會計科:每月發(fā)薪先扣下一部分,由李夫人親領,以免李家“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