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社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財富積累,制作禮儀性的貴重物品。同時具備有禮儀性建筑物的禮儀中心,禮儀中心也可能有層級的差異;一些人擁有較別人為多的財富與權威,社群之內遂有層級的分化;社會復雜化到達一定程度時,為了執(zhí)行管理功能,即會出現(xiàn)權力的層級化,也就是從社會體走向政治體,終于形成國家的組織;聚落之間的層級化,會出現(xiàn)中心聚落,,城市也可能有防衛(wèi)設施,例如城墻、壕溝;為了禮儀與管理功能,會有專業(yè)人員擔任這些工作,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也可能發(fā)展了文字或其他類似的符號。(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6月)
為了說明上述文明形態(tài)所具有的深厚歷史內涵以及它在中華原文明生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我們以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型居住遺址為例。
柏楊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史綱》中將中國歷史分為四個時代: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信史時代。他認為神話時代顯然是虛構的,傳說時代含有事實成份,但這種成份很少。到了半信史時代,事實成份就大大增多了,而且這些事實能得到考古發(fā)掘物的支持——如果不是渭河上游大地灣遺址的發(fā)掘,中國神話體系中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或許永遠會被認為是幾乎沒有任何“事實成份”的神話,然而考古學喚回了中華民族的深層記憶。
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xiāng)邵店村東側,總面積約32萬平方米。1958年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該遺址,1978至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為期7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達138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玉器等各類文物近萬件,清理出房址241座,灶址104座,灰坑和窯穴321個,墓葬79座,窯35個,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9條,大地灣遺址分為五個文明期,從距今約八千年一直持續(xù)到四千八百年前:
第一期距今8000~7350年,這一時期的大地灣先民制造了中國最早的彩陶,同時種植生產了中國第一種糧食——黍;
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這時發(fā)掘出了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村落以廣場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圍以壕溝環(huán)繞。這一時期出土了一批絢麗奪目的彩陶,如魚紋盆等;
第三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藝術達到鼎盛;
第四期距今5500~4900年,此時的村落由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劇增,迅速擴大到整個遺址,山坡中軸線上有數(shù)座大型會堂式建筑,似乎為“行政中心”,周圍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復雜社會結構在這一階段形成。
第五期距今4900~4800年,此時大地灣的聚落面積更大,達到275萬平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