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五百年前,商朝卜辭已有東西南北四方。東西是借用字,已詳前篇。南也是借用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南字是土陶燒制的鐘形樂器,器口向下,懸在架上,敲擊發(fā)聲。南字象形,與鐘形同,上有懸索。卜辭里借南字表方位,乃借其字音,非借其字義。這是第一個南,見于甲骨文和金文。
還有第二個南,出自另一系統(tǒng),與第一個南在字形上毫不相干?!墩f文解字》所載的是第二個南,即篆文南。篆文南的字形大異于甲骨文和金文,是出自另一系統(tǒng)的古文字。許慎解釋篆文南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從巿聲?!睅堊肿⒁?,不是市場的市(市場的市上面一點)。巿字中間一豎拉通,由上而下。巿音fèi,做肺字的聲符。又音pèi,做沛字的聲符。篆文巿象草木枝葉蓬蓬勃勃之形。許慎的解釋被后人誤解,以為是說南方草木茂盛。其實是說一株植物,不論是草是木,向南方的枝葉最茂盛。北半球高緯度,此種現(xiàn)象特別明顯。原始人觀察一棵樹識別方向,樹冠濃密茂盛處的一方便是南方。草木向陽,在北半球就是向南。“南枝向暖北枝寒”,所以向南方的枝葉最濃密,最茂盛。篆文南字從巿,表示枝葉蓬勃生長,包含著先民的觀察經(jīng)驗。
古代戰(zhàn)爭,打了敗仗,謂之“敗北”。是說北方敗給了南方嗎?不是。敗北之北不指方向,無關(guān)南北。北在這里作背字講,北是背的古寫。當初沒有背字,只有北字,北就是背(篆文北象二人背靠背)。雙方打仗,面對面打。一方敗了,回頭逃走,背向敵人,就叫“敗北”。勝方追逐敗方,就叫“追奔逐北”。
最早造這北字,只是用來指我們的背部,沒有半點指方向的意思。背部要象形很困難,只好象意。甲骨文畫兩人背對背,表示這是背部。經(jīng)過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直到現(xiàn)代的印刷體,北字仍然是兩人背對背,不過都坐下來而已。
背部的北怎會變成方向的北?前面說了,在北半球高緯度的黃河流域,房屋例皆坐北朝南,這有利于采光取暖,原因是太陽的視軌跡偏向南天。人坐室中,面向南窗。此時所謂北方,就是背向之方。豈止民居,便是廟宇、衙門、宮殿,莫不坐北朝南。朝廷謂之“北闕”,稱孤必須“南面”,都不是毫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