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帕斯卡(華宇)。每個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帕斯卡原理”;喜愛數(shù)學的人,都玩過有趣的“帕斯卡三角形”;研究文學史和哲學史的學者,將帕斯卡和盧梭并列為浪漫主義的先驅;而關心生命哲學和宗教神學的人士,則把帕斯卡的《沉思錄》視為一盞永恒不滅的燭燈,照亮著每個尋求者的心靈。
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是17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天才思想家之一,與思想泰斗笛卡爾(Ren?Decartes,1596—1650)齊名。在短短39年的生命中,他在數(shù)學、物理、宗教、哲學和文學上的非凡成就,對后世思潮影響非常深遠。
從數(shù)理神童到宗教哲人
帕斯卡出生于法國中部的小城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是政府的稅務人員,非常寵愛他和姐姐、妹妹三個孩子。帕斯卡自小體弱多病,博學多聞的父親便親自教導他讀書,學習歷史、拉丁文和希臘文。父親本身很熱愛數(shù)學,卻從不教他,認為數(shù)學太傷神,不適合孩子的智能發(fā)展。
但帕斯卡卻是早熟的神童,小小年紀就展露出超乎常人的稟賦。他12歲時偶然看到父親在讀幾何書,好奇地問:“幾何學是什么?”父親不想告訴他太多,只說是研究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等圖形性質的學問。沒想到這幾句話讓他產(chǎn)生了興趣,他根據(jù)父親所講的一些簡單知識,自己摸索研究,高興地告訴父親他的發(fā)現(xiàn):“任何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總和,永遠等于180度?!备赣H聽了忍不住哭了起來,從書房搬出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325至前265年)的《幾何原本》,讓他開始悠游于數(shù)學殿堂。
帕斯卡在數(shù)學領域的成就斐然:13歲發(fā)現(xiàn)“帕斯卡三角形”,14歲起參加巴黎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小組活動,16歲發(fā)表了一篇備受推崇的圓錐曲線論文,立刻引起笛卡爾的注意。笛卡爾是解析幾何的創(chuàng)立人,起先根本不相信這篇論文是一個少年所寫的,以為是他父親代為捉刀。
帕斯卡17歲時,寫出了400多個關于圓錐曲線的數(shù)學定理。19歲時,他為了減輕父親計算稅務的麻煩,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往后又陸續(xù)制造了超過50種計算機,有些至今仍保留在巴黎的藝術與技術博物館。他30歲時提出“帕斯卡三角形排列法”,并與著名的數(shù)學家費馬(PierredeFermat,1601—1665)共同研究“賭博”問題,奠定了概率論的基礎。他研究擺線問題,刺激了德國的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Leibniz,1646—1716)發(fā)現(xiàn)微積分。數(shù)學上的歸納法也是他最早發(fā)現(xiàn)的。
在物理學方面,帕斯卡的主要成就在于對流體靜力學和大氣壓力的研究。他24歲時以著名的托里切利水銀柱實驗,證實了真空和空氣壓力的存在,一時轟動法國,目前壓力的單位Pa,就是以他的名字(Pascal)命名的。28歲時,他證實了空氣壓力來自它的重量,而壓力只跟深度有關。在同一水平位置,無論你走到哪里,承受的壓力都一樣,而在上下山的過程中,我們就可感受到壓力的變化。這就是帕斯卡原理,是流體靜力跟動力學發(fā)展的基礎,至今仍是理工學科必讀的定律,航空及造船工程必備的基本常識。
除了科學之外,帕斯卡對哲學和宗教也擁有執(zhí)著的熱情。他23歲開始接觸基督信仰,起初他認為信仰只是一種哲學概念,后來他漸漸發(fā)現(xiàn):當人憂傷時,哲學并不能提供安慰;但是心中有信仰的人,即使知識不多,卻可得到心靈的安息。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帕斯卡領悟到人類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尤其是他長年飽受病痛折磨,對生命的卑微和脆弱有格外深刻的感受。于是他研讀《圣經(jīng)》,并從疑惑、絕望和幻滅出發(fā),思索生命終極意義的問題。
1654年11月23日夜間,帕斯卡從馬車上摔下來卻大難不死,讓他感受到上帝護佑的神秘,從此他放下科學研究,完全沉溺于宗教的真諦及教義的嚴肅思索。
當時天主教耶穌會和楊森教派(Jansenism)之間正處于對“恩典”問題爭論不休的階段。楊森主義者強調(diào),自從亞當、夏娃墮落后,所有人類都受到罪惡的腐蝕,因此主張人必須靠個人的自由意愿和努力去實行神的恩典,才能獲得救贖。帕斯卡為楊森教派辯護,以匿名方式發(fā)表了當時引起廣泛回響的18封《外省書信》,駁斥耶穌會對恩典的解讀以及其松弛的道德觀。其文體風格是如此簡潔、嚴整而優(yōu)美,被公認為法國散文的不朽之作。
為了實踐一個真正教徒的作為,他住進修道院,過著虔誠、貧困、簡樸、規(guī)律、禁欲的生活。為了救助貧民,給貧困者慈愛與溫暖,他變賣家具、馬匹、產(chǎn)業(yè)及圖書館,只留下奧古斯丁的作品、《圣經(jīng)》和一些靈修冊子。
到了后來,他更像個苦行僧一樣,把有尖刺的腰帶纏在腰上,每當有不虔敬的想法浮現(xiàn)腦海,就用手肘打撞腰帶,以身體的痛楚來喚醒自己。他將《約翰福音》第17章抄下來,縫在衣服袖子里面,一直到死了以后,才被人們發(fā)現(xiàn)。
這位偉大的科學、神學和文學奇才只活了短短的39年。雖然身受病痛的折磨,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卻是:“上帝永遠沒有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