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故事效應: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價 作者:楊照


一本“關于故事的故事書”

因為相信幾件事,所以寫了這樣一本書。

我相信的第一件事: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轉述故事,而且喜歡參與在故事里。

故事,本雅明(Walter Beniamin)說得最透徹、明白,是“來自遠方的親身經歷”,點出了故事的兩項特質——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經驗,還有,故事具備有讓人信以為真的能耐,這兩項特質,定義了故事。

我相信的第二件事:故事沒落了,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為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人消失了。更精確一點說,我們失去了聽故事的態(tài)度,沒有這種態(tài)度,再精彩的故事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能聽故事的人,首先要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持高度興趣。他不能看見每樣東西每件事,都先問:“這跟我有什么關系?”“這對我有什么用?”抱歉,故事迷人之處,正就來自其陌生稀奇,不是隨便會有用,會和我們發(fā)生切身關系的。

聽故事的人,還得愿意相信陌生稀奇的事真的發(fā)生過、真的會發(fā)生。他也不能先抱持了“哪有可能!”“別唬弄了!”的懷疑,去面對所有不在他經驗范圍的事。

故事沒落,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警訊,表示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習慣于日復一日重復熟悉的經驗,以為那就是天經地義,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別種生活,有非常傳奇。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打轉,怎么可以有什么創(chuàng)意呢?

這就是我相信的第三件事——不愛聽故事、不會聽故事的人群、社會,封閉、自我、功利,也就不可能太有創(chuàng)意。

不過既然人的天性中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因此我們也就有機會、有可能復活故事,讓“故事意識”沉睡了的人,醒來重新領會故事的絕妙好處,享受故事單純、干凈的樂趣。從睡到醒,關鍵在于:讓大家比對理解,相較于故事中展現的廣幅人生可能性,我們的現實生活多么狹窄;相較于故事中的傳奇轉折,我們能夠親身遭遇的生命戲劇何其平淡。換句話說,讓大家轉個大彎,對現實不耐,對故事既羨幕又忌妒。

“故事意識”有可能被喚醒,可以召喚一批新的“聽故事的人”,這是我相信的第四件事。我還相信第五件事:故事的好處,只能靠故事來彰顯,不可能用說教說理來進行,說理就不是故事,人無法被“說服”去享受故事,人只會在享受故事之中想望更多的故事。所以只能用故事來引領故事,用故事來示范故事的迷人特性。

因而,這是一本“關于故事的故事書”。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guī)律反復磨損了我們對于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yǎng)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chuàng)意并創(chuàng)造價值。

關于故事的道理,三兩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故事本身,各種人間戲劇傳奇,即可以一直說一直說。

楊照

2010年7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