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孔夫子不犯四種毛病

信心銘 作者:馮學(xué)成


大家想一想,"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泯然,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味道?其實,如果我們真正做到"莫逐有緣,勿住空忍",就能體會什么是"一種平懷",就能體會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說則容易做則難啊!大家都有勝負心、爭勝心,特別是貪嗔癡慢束縛著我們時,要做到平常心很難。但是,只要能一念轉(zhuǎn)動,把它看破、放下,說難也不難。話又說回來,這需要一個艱苦的修習(xí)過程。所以,雖說"至道無難",同時它也是最艱難的。

其實,我們經(jīng)常處于"平懷"的狀態(tài),但自己不知道。我們也經(jīng)常處于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狀態(tài),但不能長久,就是把"我"放不下。不能放下的原因何在?人與自然是一體的,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而一旦念頭一動有一個"我"出現(xiàn),就有分隔與區(qū)別了,就劃出一條線分出主觀、客觀了。這個是我的,那個不是我的。是我的就對,不是我的就敵視。因"我"而有了"我的",于是,我的家庭、我的愛人、我的事業(yè)、我的榮譽,等等就出現(xiàn)了。"我的"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有"我"就有"非我",有"我的"就有"非我的",它們之間有矛盾,相互排斥,于是煩惱就出現(xiàn)了。別人有錢、有車、有房子,而我一無所有,于是心里不平衡,抱怨命運不公平。女孩子看見別人長得比自己漂亮,嫉妒心就會跑出來。仔細想想,人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在日常的吃喝拉撒諸事當中引發(fā)出來的,就是在日常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guān)系中牽引出來的,也由此出演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無盡的悲喜劇。

消除"我"與"非我"、"我的"與"非我的",消除主觀與客觀的界限,關(guān)鍵是把"我"放下,自然就沒有人、我的界限了?!督饎偨?jīng)》中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才是真正的放下。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論語》中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孔子提出的自己絕對不犯的四種毛病。毋意,不憑空臆測;毋必,不絕對肯定;毋固,不固執(zhí)己見;毋我,不主觀武斷,不犯主觀主義錯誤。如果能做到這四點,也就是"一種平懷"了。但一般人做不到,因為一般人的心態(tài)很俗氣,過于狹隘自私。學(xué)佛的人還知道點厲害,有不對的做法或念頭還知道提醒自己:我又在打妄想了。他還知道回轉(zhuǎn),而一般社會上的人就不知道。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弄出人命案的事件也不是沒有,大家時不時會在電視里看到這樣的報道。揣摩一下當事人的心理,他們當時處于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說得不好聽一點,他們當時的心理與畜生道里的眾生又有何區(qū)別?仔細觀察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nèi)祟惿鐣械默F(xiàn)象,真正是六道俱足。

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把自己放在"一種平懷"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是"泯然自盡"。結(jié)合前面所講的,"泯然自盡"就是"一種平懷","一種平懷"就是"圓同太虛,無欠無余"。《信心銘》的文句是互通的,可以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但關(guān)鍵之處,還是在善于把握文句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會其意蘊,使其融會貫通于我們的心性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心領(lǐng)神會,心得體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